中考模拟作文名师讲评:《邻居》
名师点评中考模拟作文:《邻居》
作文题: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除了家人之外最熟悉的群体。他们总是不经意的和我们说话,不经意的帮助我们。他们善良、友好、爱管闲事或特立独行.但是他们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以“邻里”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自定,600字左右。
要求:(1)有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感悟,不抄袭;(2)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请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1练习的强化评价
附近
前几天隔壁闲置很久的房子终于卖出去了。据说这几天会有一家人搬进来。
我对这个家庭有很多期望。他们会幽默吗?和蔼可亲?善良友好?然而,这些美好的期待在那天放学后变成了泡影。
“你为什么把锤桌移到前面……”(文言文?是烟花吗?)一声尖锐的叫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没看到人,先听到声音,可见他性格直爽。)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双手叉腰,皱着两条看起来像蚯蚓的眉毛。
骂前面搬桌子的中年人。(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反映作者对女性的最初印象。)男人也不甘示弱,两人一前一后吵了起来,火药味十足。
我见了个和煦的笑容,回家关上门。我有点失望。我以为我会搬到一个能和我们和睦相处的邻居家,没想到.
“是外国人!”难怪!“很吵”.连续几天,这样的评论不断在耳边回响,整栋楼的住户似乎都不舒服。不仅如此,每天晚上,隔壁都有噪音砰砰作响,扰人清梦。我越讨厌它,
“外人”、“粗鄙”、“无礼”的标签已经牢牢地贴在了他们身上。生活中,我们经常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身边的人。这样的标签是主观的,不符合事实。这里的感觉和下面进一步了解后的感觉对比一下。
想升先抑是典型的。)
还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路过他们家门口,看见门开着。无意中扫了一眼,不想撞上女主人的眼睛。我心里一慌,赶紧转过头装作若无其事。余光看到她手里拿着东西,急忙向我走来。我更慌了,以为她要骂我。
节奏也很快啊姑娘!她尖声叫住了我。现在我想假装没听见。我转过身,准备迎接暴风雨。
“这是自产的红薯。这几天搬家,嗓子大,烦你。就这个红薯,本来想送你的,好包容。”简单的语言,就像简单的红薯一样,充满了来自事物和人的生活的真实气息。
那为什么不对红薯进行一定的描述呢?)她很被动地站在我面前,递给我一个包,显得很尴尬。我有点内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用细如蚊子的声音说:“不用了,没事,谢谢!”“收到包裹后,我像离家出走的人一样逃进了房子。
虽然他们声音大,脾气大,但其实是很好的人。看着桌上的红薯,我是这么想的。也许,我们这些私下议论别人的人,才是有过错的人。回头看她笨拙的简单,又带着些许谨慎的表情,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也许这就是烟火。
就是寻常人家的朴实真诚吧。(什么是烟火气,尘俗里的习气,既然是习气,就是建立在习惯之上,习惯应该不只一件小事吧?建议可以详略结合,再透过其他的小事多角度来个人物做评价。)
接连几天,我都看到她挨家挨户给这层楼的人家送礼道歉,而每次看到她,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避之不及,而会回个微笑,她起初愣了愣,后来也咧开嘴,舒展眉毛对我回一笑。(神态描写最传神,
会心的微笑也是市井烟火气的展现。)
也许最美的,不是什么月白风清,闲云淡梅,而是这寻常人家草长莺飞,云卷云舒的质朴的烟火气的生活吧。(上文所选择的。。是质朴,但是用草长莺飞,云卷云舒是否合适?云卷云舒更侧重淡泊、诗意,与烟火气矛盾。)
建议赋分:48分(总分60分)
2精评习作
邻居
邻居家旁开满了花。(开头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是怎样的花?)
——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她总能分辨出开得最美的那一朵,轻盈地弯腰摘下,陶醉在花的清香里。那眼神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如秋日午后桐树下晒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升腾的紫烟。(由花及人,
对老人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偷着一个清字。)
那花是大丽花,丰腴鲜艳。花开得最好的时候,有碗口那么大。小而扁圆的花瓣儿,重重叠叠,吐出一层是艳丽,再来一层,还是艳丽,如年华正好女子,随意一个眼波流转,都堪称惊艳。老婆婆总说是大米花,
这叫法实在有趣,让人暖暖地想,是一粒大米掉在地上开了花呢。间夹着狗尾草点点,迎风笑得荡漾。(迎风荡漾的狗尾草妙啊,给这幅静态的生活画面增添了动态的美。)
鲜少看见婆婆门前有生人。她也是孤独的罢,仍时不时听见她说,要做点什么菜给儿女送去,所以更多时候我能闻到隔壁传来的油烟味,听见炒菜声,甚至想象到婆婆围着一条洗到褪色的围裙,干净而又质朴。
(市井冈烟火里的清纯之心,为儿女们操劳的母亲。)
一次路过她门前,未见人,倒先闻一阵戏腔,听不出是秦腔还是昆曲儿,便生了好奇心,悄悄走近了看。
惊鸿一瞥。
婆婆穿一身从未见过的旗袍,在房间独自翩然。立领下似江南杏花微雨,有小意温柔的味道,倾世牡丹泼墨样的盛开在绫罗丝绸之上,像是要抖出万般好颜色。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
飘飘然若回风之流雪。点点结扣像欲放未放的花苞,衬得这样年已花甲的老婆婆风华绝代。(时间的定格,最美的婆婆有着市井气息之外的风华绝代。辞藻华丽,比喻精致。但是引用要加引号)
阳光带着春的温度,在婆婆微卷的发里跳跃,眉眼间熠熠闪光。一朵硕大的大丽花别在耳畔,可此情此景,人比花娇。突然想到一句诗——花向美人头上开。
这哪是忙碌于生活的老婆婆,分明成了风华正茂的少女。也许她以前便是这样,但她的热爱,给家庭匀去一点,给子女匀去一点,就这样奉献给了柴米油盐,活在了平凡的红尘烟火下。(这是第一层内心的清纯)
我又悄悄地走了,怕惊扰了这样的美好。
也许每一个囿于厨房的表象下,都藏着一个翩翩起舞的灵魂。(这是第二层内心的清纯)
我的邻居是一个老婆婆,一个平凡的老人,住在花房子里,怀着一颗年轻而充满热爱的心,过着如花一样的美丽人生。(恰如其分的点评,由浅入深地评价。)
窗边大丽花开得正好,热热烈烈,动人心魄。(首尾呼应,以花喻人。)
建议赋分:50分(总分60)
点评絮语
市井烟火里的意气情趣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师曾言:“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文学源于生活,生活素材取之不尽。但现实是,如今的写作更过的是千篇一律的情节,人云亦云的感受。
2020年常州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目《社区的傍晚》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社区、城市有了解,但现实是,有一些城市里的学生甚至对“社区”的概念是模糊的。
于是考场里出现了一堆套作。
命题者取《邻居》 ,很有现实针对性。在如今的生活中,孩子们过着朝出暮归的求学生活,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学校的老师、同学,对于“邻居”没有概念,缺少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什么是“邻居”?导入语中给了很好的提示:“远亲不如近邻”。“指家或住处与另一人的家或住处靠近或邻近的人;住在隔壁另外一家的或附近的人。”也就是生活的区域从空间角度来讲接近的人。因为近,所以朝夕相处,
因为朝夕相处,所以能更近距离的接触;因为接触,所以对邻居的个性、习性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其实命题者取《邻居》 ,也是给予同学们一个窗口,更够更多地通过文字来展现生活,
于市井烟火的叙述之中演绎人生的百态,负气含灵的人性,这是作文的意义,也是语文应该有的状态。
对比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两位小作者通过自己的笔墨呈现了两位性格迥然的“邻居”,一位质朴,一位诗意;从两位小作者的刻画角度来讲,一位侧重人物的语言,一位侧重人物的习惯,
但是两者都给各自的邻居配以生活的景物,质朴的山芋就像淳朴的邻居,热烈的丽花亦如对生活充满热爱的邻居。苏轼在《和董传留别》 里曾这样评价董传:“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两位邻居虽生活市井,但都有各自内在的人性美丽,粗布麻衣也好,腹有气华也好,都是人生百态的展现。这给我们同学写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1
不乏生活的氧,才有生生不息的地气
写文章就像烹饪,“学生厨子”为啥困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素材。“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没有技巧,看着好材料,只能“望洋兴叹”。“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有了好的食材,有了正确的烹饪技巧,还缺点佐料。这里的“食材”和“佐料”其实是相通的,我认为作文的“食材”来源于生活,作文的“佐料”是要接地气。
相比之下,两篇习作中的第一篇给我们的感觉更贴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夫妻之间总是带着些生活的拌嘴,邻里之间也总有最初的陌生到逐步的了解。我们身边的邻居也许会有像第二篇文章这样“清水出芙蓉”的诗意婆婆,
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像第一篇这样戴着世俗的瑕疵,带着质朴的生生不息地气的人物。写作源于生活,也是生活很好的展示,生活对于语文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
。。江苏中学生的作文最高水平,南京十三中语文特级教师、大赛评委曹勇军说,作文大赛的主题定为“中学生与社会”,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多关注生活。同学们生活中也要养成融入生活的习惯,多体验,多感悟,言由心生,
文字是为生活服务的。
2
不缺观察的光,才有栩栩如生的神气
对比两位小作者的文笔,我们对第二篇文章的语言更加情有独钟:
1、细腻的人物描写:
“她总能分辨出开得最美的那一朵,轻盈地弯腰摘下,陶醉在花的清香里。那眼神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如秋日午后桐树下晒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升腾的紫烟。”
从人物的动作聚焦到人物的眼神,午后暖阳里清水的比喻贴合人物内心的清纯。
“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然若回风之流雪。点点结扣像欲放未放的花苞,衬得这样年已花甲的老婆婆风华绝代。”
“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然若回风之流雪。”最精彩的两句选自于《洛神赋》 ,如果引用需要加上引号。如果同学们喜欢这样的句式,也可以改写诗句。花苞的比喻和年已花甲的外貌形成对比,
凸显人物内心的风华绝代。
2.以物喻人的手法:
“小而扁圆的花瓣儿,重重叠叠,吐出一层是艳丽,再来一层,还是艳丽,如年华正好女子,随意一个眼波流转,都堪称惊艳。”
大丽花的璀璨映射人物内心的明媚,叠词的使用增加音韵美。一层一层的揭示寓意人物内心的丰富灵动。
3.环境的烘托点缀:
间夹着狗尾草点点,迎风笑得荡漾。
不要小瞧这一处环境的烘托,正因为有这一出风中小草的摇曳,才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变得动态起来,洋溢着暖春的朝气。
其实第一篇习作也运用到了人物的描写以及以物喻人的手法,只是在人物性格的展现上更多地是对人物的评价,而非细腻的描写。如:
“是外地人吧!”“怪不得呢”!“吵吵得很”……,连续几天,这样的议论不断回响在耳边,整个楼的住户看来都不堪其扰。不仅如此,每个晚上,隔壁都乒乒乓乓传来吵闹声,扰人清梦。我心里越发厌恶,
已将“外地人”、“粗俗”、“不懂礼”的标签牢牢贴在了他们身上。
具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吵闹声家家户户都有,为什么只给他们贴上了“粗俗”“不懂礼”的标签?粗俗应该是对人的态度,透过声音乃至味道其实只能了解别人的生活习惯。要通过对此的观察,时间的累积,
通过笔墨的多角度展现细节才能让人身临其境。冯骥才:细节是生活的金子,也是文章的支撑。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特殊的、独特的、叫人能够记住的细节,才能把每个段落的文字都写结实了。读者读到了你的情感,
却不能体会你对邻居的感受。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让读者看到你看到的,听到你听到的。
如王安忆《比邻而居》 :
“这家人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一早,就传进来葱油味,还有一股面粉的焦香,显见得是在烤葱油饼。那气味呀,就好象在嘴里狠狠地咬了一口似的,唇齿之间,都是。中午,可能是榨菜肉丝面。
榨菜,在锅里煸得半干,那股榨菜香,油香,还有铁锅香,先是刺鼻,后就柔和了,洋溢开了,那是添上水的缘故。晚上,气味可就丰富了。这是一日之中的正餐,拉开架势,大干一场。气味是一层一层过来,
花椒和辣子是主力,带着一股子冲劲,将各种气味打过来。还发现,这家爱用麻油炸锅,真是香气四溅。这些气味在我家厨房里澎湃起伏,时候一到,总是七点钟光景,便一下子消散了,绝不拖泥带水。
他家不仅爱吃急火爆炒的菜,也吃炖菜,那气味就要敦厚得多了。他们常炖的有猪肉,牛肉,鸡鸭,除了放花椒、八角、茴香这些常用的作料外,他们似乎还放了一些药材。这使得这些炖菜首先散发出一股辛辣的药味,然后,
渐渐地,渐渐地,这股子辛辣融化为清香,一种草本性质的清香,它去除了肉的肥腻味,只剩下浓郁的蛋白质的香气。他们每隔那么十天半月,还要做一回肚子。无可避免,是有一股腥膻气,很快,大量投放的白酒起了作用,
腥膻还是腥膻,但却变得有些诱人。那气味是厚起来的,起了浆似的。再接着,花椒啊,大料啊,葱啊,蒜啊,一股脑下去,气味就像爆炸,蓬一下起来了。他们可真会吃啊!”
作者详细的描摹自己在家闻到的味道,但最后也只能得出“他们真会吃啊。”的结论。但在嗅觉角度的描摹,尤其是具体味道的呈现中却带给我们十足的烟火气息。叶圣陶说:“要表现出某一个人,
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的特殊的印象。”这如同美术中的“写生”,在反复观察后将人物形象细致描摹出来。
3
不少积累的水,才有行云流水的底气
读下来,是否同学们和我感受一样,感觉第二篇文章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是一篇比较成熟且扣题较紧密的文章。看得出来,小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所以文章整体看起来比较成熟。也因为成熟,
所以会有“套作”之嫌,从命题者的角度可能不能很好的展现邻居这个角度,也可以换题《相遇之美》 《生命之美》 ,这个婆婆可以是我的奶奶,可以是我的外婆,可以是任何一个年级较长的长者。
但即使如此,小作者的文笔和积累还是打动到了我们。
我以为,若腹中无万卷书稿,笔底生花自然遥不可及;然若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曾在名山大川中领略造化的瑰奇,亦难有李青莲“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潇洒气魄。有一句话说得好:“看过大海的女子温暖如夏。
”虽有些片面夸张,却客观深刻地揭示出“行万里路”的意义:在无形中,以一种更深层的方式给予我们生命的滋养。这里的“行万里路”有阅读的行路,也有感受生活的行路。这两位小作者无论是生活细节的观察,
还是语言文字的驾驭都源自于日积月累的积淀。
“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可如今的图书馆是否还聚集着成长中的“天使们”呢?孩子们每天面对更多的是什么呢?前几天课堂上询问同学们2020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是谁,能够回答的寥寥无几。
在人均阅读量日益减少的今天,我们更加呼唤阅读的回归。
同样,日积月累的还有我们行动的步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 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下煤矿、走乡村、绝浮华、处陋室,殚精竭虑才造就文学巨作。“身体和灵魂,
总要有个在路上。”同学们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吗?熟悉当地的风俗吗?山川河水,层峦耸翠,不妨跟着我们语文书的步伐,不妨跟着唐诗宋词体悟生活,不妨跟着传统佳节去对比古今文化差异。
总体而言,从生活的展现,审题的贴合,第一篇更加走心,但从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观察的细致程度,第二篇更胜一筹。但两位小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对写作的态度值得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