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夜饭准备买预制菜。简单加热或者油炸就可以了,省时省力!”1月14日(小年),北京市民王新开始购买年货。他的第一站是尚超的预煮蔬菜货架。
那天,他选了12种预煮的菜,每道菜的价格从23.9元到99元不等,总共花费699元。
像王新一样,选择购买年夜饭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随着款式的不断创新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预制菜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装配式菜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
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装配式菜市场规模将达到10720亿元。
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今年年夜饭,预制蔬菜的市场表现将有较大提升,这也意味着我国预制蔬菜市场进入产销两旺阶段,但预制蔬菜仍面临减菜、运输、安全等问题。
年夜饭套餐比较受欢迎,简单加热就能吃。
今年春节,在京工作的贾加因为工作原因回不了杭老家,就提前在网上买了松鹤楼和西贝莜面村的半成品年夜饭。
“我老公是北方人,所以我们的年夜饭要兼顾南北方口味。”贾佳告诉记者,她买的预煮菜肴包括松鼠桂鱼、清炒虾等。这些菜全程冷链运输,质量有保证,不洗不切不调味。
近日,记者在北京加班随机走访了几家商家,发现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熟食都有:陕西传统八宝饭14.9元/碗,红烧肉38.8元/份,松鼠桂鱼108元/盒.眼花缭乱。
其中,不少连锁超市还推出了半成品年夜饭套餐,价格从400元到4000元不等。据西城区广安门区盒马鲜生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菜不仅可以线下购买,还可以在网上预订,简单加热后即可食用。
记者在山姆的一家会员店里看到,这里很多顾客的购物车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礼盒。其中,羊腿、三文鱼、帝王蟹不再是简单的生鲜礼盒,而是预制的菜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
今年,礼盒产品的销售呈现两位数的增长。
盒马鲜生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超过50%的用户会使用预制菜,在追求快节奏的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预制菜的“上菜率”更高。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
“自己买一些准备好的菜”的受访者比例为32%;21%的消费者会直接选择礼盒,大多是作为礼物,或者尽量减少做饭的负担和失败的风险。
在电商平台上,很多商品的月销量都在1万到2万件,有的商品还被评价了2万+。这些商品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些半成品的家常菜和松鼠桂鱼、五花鸡、佛跳墙等硬菜。
“平时切菜炒菜要40分钟到1个小时,现在只要10分钟就能搞定,而且味道还不错。”家住北京通州区的上班族罗海是个预制菜“铁粉”,他的冰箱里经常放着大量半成品的早餐食材,比如手抓饼、馒头、牛排等。
某电商平台卖家婷婷告诉记者,这种半成品年夜饭产品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这两年销量大幅增长。“90后是半成品年夜饭的主要消费群体。很多人都想现场做一顿家常菜年夜饭,但是又怕做的不好,煮的时间长。
这种套餐既满足了对仪式感的追求,又方便快捷。"
一些菜品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然而,尽管预制蔬菜产业在我国已发展多年,生产者数量众多,但大部分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很少有企业达到规模以上的生产水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制蔬菜产业将成品、半成品菜肴从餐厅延伸到家庭日常餐桌,前景广阔,但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过质量安全这一关。
对此,曾经在网上买过半成品菜的张烨仍然心有余悸。——因为分量不够,10个人吃了一桌1388元的菜都不够。“老鸭锅里基本没鸭子了,牛腩锅里的汤都漏出来了。”
罗海遇到了一包标注为170克的鱼香肉丝。“汤必须有100克,一点肉丝,和其他配料。如果你把这个当快餐,两包不够。”
在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的调查中,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品时都遇到了标识信息不清晰的问题,其中27.54%的消费者表示所购买的预制菜品没有标注名称和主要成分。
23.61%的消费者则表示自己购买的预制菜未标注菜品分量,16.45%的消费者遇到了在购买预制菜时未标注其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问题。
记者对比多家预制菜的保存方式发现,大部分预制菜都需要-18c冷冻保存。记者随机点开一款月销售2万的预制菜商品,其中的评价好坏参半,一些网友表示快递速度快,味道不错,但也有一些网友表示,
菜品有“腥臭味”“不新鲜”等。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预制菜存在偷工减料、变质腐败、口味欠佳等问题,
。。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风险首先在于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的无缝衔接,还有包装破损。
有时候消费者看到的不是得到的,货不对板。”
有关预制菜面临的安全隐患,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周清杰认为,首先要考虑加工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剂量;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也至关重要,
要控制温度,还要注意运输途中的破损问题。
对于消费者在选购预制菜时,作为销售方的婷婷和作为消费者的罗海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要选择大品牌和正规厂家的产品,还有看配料时,要认真查看营养标签上的钠含量。收货时也要仔细验收,
如果发现包装袋内有较多冰霜、冰块,或食物出现变形、变软、粘连,一定要拒收。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预制菜的线上线下火热背后涌现出的各类问题,也不断促使行业完善标准,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各地。。部门、产业组织和企业发布了30余部预制菜相关标准。
“预制菜种类繁多且发展较快,这些行业标准的出台肯定是对市场的规范,包括对企业产品的规范,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鉴别度,对增加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信心都有帮助。”周清杰认为,
多个省市出台预制菜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和相关标准,弥补了多项行业规范的空白,进一步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朱毅认为,在监管层面的国家标准,应该更多地站在消费者角度,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把预制菜的品类再做一个归纳。下一步,对于预制菜的监管应该更严格,让消费升级、提质增效、去除落后产能。对企业来说,
希望在建立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过程中,能够出现一些具有差异度、辨识度的标准。比如做好预制菜品的品控标准,运用大数据做到食材的可溯源、信息的智能化,在工业4.0的背景下,
让预制菜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安全可控的。
未来如何完善规范行业的相关标准问题,既保障预制菜质量和安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又能够让相关企业良性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朱毅呼吁,预制菜的标准首先应该明确它的定义和边界,同时对预制菜的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识、储存、冷链运输、微生物的指标、添加剂的剂量种类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作出统一的规定,
才能引导预制菜行业步入精准化管理。
“比如冷冻预制菜制作点的储存温度和配送时的温度变化,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在标准的保驾护航之下才有可能让预制菜进入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有序渠道。”朱毅说。(记者赵丽实习生王禹钦)
来源:法治日报
标题:预制菜成年夜饭餐桌“主菜” 货不对板分量不足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3227.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