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喜欢摄影的网友交流时,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拍的照片不清晰,很难锁定焦点。大多数人会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拍摄器材。当然拍摄器材也是一种可能,但在我看来,大部分是个人操作不当造成的。
正是因为对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缺乏必要的了解,才导致照片不清晰,失焦。如果你曾经或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请按照我下面讲解的方法和技巧,找出真正的原因,拍出清晰完美的作品。
调整目镜屈光度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使目镜看到模糊的图像,也会认为是相机有问题,忽略了目镜屈光度的调整。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首先要保证自己看到的物体是清晰的。
拍出来的照片会很清晰。当你在目镜里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像,你将永远不知道你拍摄的图像是否清晰,目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目镜一侧(如下图)是一个小轮,用来根据视力调整目镜的焦距。
屈光度的调节范围很广,很多相机厂商都设置在-5到4的范围内,为你调节到合适的范围,主要是为近视或远视的用户提供方便。所以有时候用别人的相机,用目镜会看到景物模糊,但拍摄清晰。因此,
要拍出清晰的图像,首先要保证通过目镜看到的图像是最清晰的状态。
了解取景器和测光模式。我们不仅可以用取景器构图,还可以看到焦点和测光值。闪烁的红点可以让我们知道重点在哪里。相机可以自动选择焦点。用户也可以改变焦点和聚焦模式。主要看拍摄的思路和目的。
取景器会显示测光场景是否正确。使用正确的计量模式非常重要。有三种主要的计量模式:
评估测光模式:可以测量场景中多个点的光照强度。然后结合结果实现正确曝光。中心对焦测光:场景中心区域的60-80%可用于测光,这种模式受边缘影响较小。
点测光:相机只会测量很小的场景区域(取景器区域的1-5%)。这个点可以是中心,也可以选择一个新的区域。可以根据拍摄对象的类型来选择使用。
手动对焦和锁定自动对焦大多数相机自动对焦系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并且由于镜头移动的影响,实际拍摄的照片可能会超过最佳对焦。此时可以通过手动对焦镜头进行调整,使其接近锐焦。
然后让自动对焦系统完成其他任务,帮助最小化对焦误差。
高端镜头有锁定自动对焦的功能,锁定后也可以手动操作。廉价镜头一旦锁定,就不能再手动对焦,但这是保证对焦尽可能完美的好方法。
找到要对焦的边缘线。自动对焦系统可以在边缘线附近以一定的对比度清晰轻松地对焦。使用自动对焦时,边缘对比度的区域是平滑宽区域的2-3倍。对焦时请记住这一点。例如,关注某人的鼻子,
人眼也在传感器的有效响应区域。那么自动对焦点就会锁定在眼睛上而不是鼻梁上,因为它的边缘对比度比鼻子更强。这在一般拍摄中并不重要,但如果拍摄很浅景深的作品会有很大影响。
任何有对比度的东西都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自动对焦。所以,找到被摄体的边缘线进行对焦,是一个拍出清晰影像的技巧。
不要使用“全聚焦”模式。除非你想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快的速度拍摄,否则最好避免使用“全焦”。因为这种模式不知道你要对焦什么,一般会对焦在离相机最近的地方。
虽然有时候你需要,但大多数时候你不会专注于你想要的焦点。
正确使用锁定对焦重新构图,会在相机上有一个对焦锁定功能,可以用来方便我们重新构图。我也总是通过使用中心聚焦来聚焦和重新构图。鉴于这个观点,我进行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在所有的镜头中,
用中心点对焦,然后重新构图主体更清晰。从焦距17mm到200mm,从微距到30米,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在每次测试中,使用中心对焦而不重新绘制会产生最清晰的图像。接下来最清楚的是用中心聚焦重新构图,最后是用外部聚焦在物体上。
因为除了佳能1Ds Mark III或者尼康D3X这样的高端机型,中心对焦点的敏感度是其他外设的好几倍,而且是更准确的交点。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大部分镜片的中心是最锐利的,而外围会降低。因此,
既然要重新构图,请一定使用中心对焦点对焦,这是确保拍摄清晰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关于微距的拍摄和对焦:由于景深非常浅并且镜头与被摄物体的距离非常近,因此应该使用三脚架和手动对焦来拍摄。
使用正确的对焦模式大多数数码单反相机至少具有三种对焦模式。
第一种类型是“单次自动对焦”(佳能)或“单次伺服”(尼康)。在这种模式下,假定对象静止不动。对焦锁定,显示屏下方将显示确认灯,然后快门打开完成拍摄。如果没有对焦锁定,则无法完成拍摄。
第二种类型是“ 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佳能)和“连续伺服”(尼康)。在此模式下,假设您的拍摄对象处于运动中。相机将寻找具有对焦点的拍摄对象,并且焦点将不断变化以跟随拍摄对象,但永远不会锁定。
即使没有合焦,快门也会闪光。第三种类型是“人工智能自动对焦”(佳能)和“自动伺服”(尼康)。最适合拍摄会突然进行运动的物体,当物体静止不动时该模式将锁定对象,如果对象突然移动,
它将进入智能对焦模式以跟踪对象。 依据拍摄主体的状态选择不同的对焦模式,是拍摄出清晰照片的必要条件。
不要用景深代替对焦使用较小光圈的大景深可以增强图像的清晰度,但是请记住一件事:无论景深如何,画面中都只有一个焦点。因此,无论您使用何种光圈,都应始终练习良好的对焦技术。
而不能因为是大景深而忽略对焦点的使用。
使用三脚架或稳定的姿势拍摄照片不清晰的大部分原因是相机不稳定造成的,因此使用三脚架或者稳定的拍摄姿势对于拍出清晰的照片会非常重要。对于三脚架的使用,一开始我是有排斥态度的,因为它不但笨重不方便携带,
而且还会影响我的拍摄方式,但是在光线不好或者夜间拍摄延时、合影等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如果在光线良好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用使用最稳定的姿势拍摄:一只脚稍稍伸出到另一只脚的前面,手臂要靠紧身体两侧,
而不要悬空,并且体重集中在双腿上,按动快门时尽量做到只有手指动。
可以有条件的使用手动对焦在平时我们会听到有的摄影师经常吹嘘自己只用手动对焦,而从不使用自动对焦,其实不是这么绝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手动对焦确实可以实现最佳和最精确的对焦。实际上,
如果您查看非官方的自动对焦规格说明,就会发现它们不是100%精确。现在,许多新相机都带有“实时显示”功能。这个功能对于手动对焦来说非常有用。它放大显示对焦区域,能够让手动对焦变得更加精确。
但是,对于很多摄影大师推荐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使用手动对焦我是不赞同的,毕竟手动对焦会影响拍摄速度,从而错失难得的拍摄机会。就像使用光圈优先或者快门优先模式一样,如果相机能够很好做到的就交给相机来做吧。
应该对焦在哪里对于拍摄人像(大头照)的对焦点,这个已经有广泛地共识:眼睛。对于其他人像,除非希望将图像的“焦点”置于其他身体部位,否则焦点仍然是面部。将焦点集中在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区域。
在风景拍摄中就要灵活运用,但是您仍然遵循以上的规则。请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广角风景,对焦在无限远即可”。如果前景有有有趣的主体,请对焦在该主体上,如果前景物体没有清晰对焦,则会使图像混乱,
因为我们会看到远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更清晰。如果近景没有鲜明的主体,通常可以将焦点置于图像近端三分之一处。
提高清晰度一定要后期锐化吗实际上对焦和清晰度是两码事。
在前期拍摄中如果图像的对焦点区域不清晰(跑焦),则无法通过后期锐化使其清晰。但是通过后期的锐化可以明显提升整个图像的清晰程度。大多数RAW图像都需要某种类型的锐化。
无论您使用智能、蒙版还是高通滤镜技术,大多数RAW图像都会有所提升。但是,随着相机质量的提升,我发现对锐化的需求越来越少,现在仅在约25的图像中使用它。
还请记住,是否锐化取决于照片的用途。网络或者移动媒体使用,则根本不用考虑锐化,如果您打算将图像出售、参加比赛或者要进行大尺寸的高清打印等,则需要一定程度的锐化,但不要过度而改变作品的自然面貌。
考虑快门速度快门速度是另一个导致清晰度不足的原因。如果您没有足够的快门速度来克服手部的运动(抖动),则图像会变得模糊。对于标准和广角镜头,大多数人可以用手动1/30秒至1/60秒拍摄出较为清晰的图像。
对于长焦镜头,则快门速度要快许多。一般规则是“安全快门为焦距的倒数”。如,如果您使用200mm镜头,请以每秒1/200秒的速度拍摄,但最终还是取决于您握持的稳定能力。还有一点取决于被摄对象的距离,
被摄对象的距离越远,抖动会越被放大会更模糊。如果拍摄移动物体,快门速度不够的话,就是保持相机静止不动或使用三脚架都会无济于事。大多数情况下至少在1/250以上,但这取决于拍摄对象移动的速度。
镜头上的图像防抖系统可以辅助您提升图像质量,但是使用高速的快门时拍摄清晰图像的关键。
正确曝光和充足光线正确的曝光和充足的光线(所有摄影的精髓)对于拍摄出良好的对焦和清晰度的作品至关重要。如果曝光不足或光线暗淡,即使满足其他对焦标准,图像也不会清晰。
是否是设备问题拍摄设备实际上很少出现问题。由于相机通常会更换镜头,因此无法始终与不同品牌的镜头完美融合。有时候,即使是相同品牌镜头也不能表现完美。
比如,佳能50D和1D/Ds Mark III等相机可以对多达20个不同的镜头进行前后对焦的微调,因此,如果您每次都看到对焦点总是在拍摄主体的前面,则可以进行调整。如果情况比较复杂,
找不到是镜头还是相机原因,则应将其送去维修
结论在本教程中,我已经介绍了关于图像不清晰的好多原因,希望您对于对焦和图像的清晰度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以改变你在拍摄时许多错误的做法,拍摄出清晰完美的图像。
如果您有其他拍摄技巧,或自己比较满意的摄影作品,请在讨论区分享给大家。文章内容如有帮助,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想了解更多摄影技巧,创意后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