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古墓的农民工是谁(漂在古墓的农民工叫什么)
在被清理之前,坟墓里满是残骸。新京报记者祖一菲摄
朱露露最早出现在新闻中,是因为她出现在南京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墓里。墓主人也姓朱。确切地说,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八个女儿,名叫福清公主。
半年多来,朱露露几乎每天晚上都睡在墓地的凉亭下。天亮后,卷起铺盖抬进墓里,然后去附近的地铁站广场等待下班。
像他这样生活的农民工最多也就二三十个。原本阴暗潮湿的墓室被这群人用作仓库和房屋,成为临时避难所。
福清公主墓的后屋相当于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有一张长2.87米、宽1.6米的石棺床,上面铺着一套破旧的被褥。东、西、南三面的佛龛里,各种杂物堆成小山。在西方的一大堆衣服下面,
还有一袋盐,一小包洗衣粉,一瓶躺着的老陈醋。
因为湿气重,朱露露从来不在墓里睡觉。平时只有一个安静的内蒙小伙睡在墓里。当地记者采访的当天,墓室里没有其他人,进来放东西的朱露露被摄像头拍了下来。
他看起来有点尴尬:“我们没找到工作.我们有钱,但哪来的钱天天住酒店?”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古墓派”是以住在古墓中而得名的。现实版的“古墓派”最近也不干净。在他们周围,一场关于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讨论正在进行。有人提到农民工素质,有人认为应该加强文物保护。
有网友问:“死人和活人哪个更重要?”?
现实版“古墓派”
朱露露今年30岁,患有癫痫病,曾因打架入狱。他从未有过稳定的工作。父母早年离开安徽老家,在上海生活打工。我妹妹也在常州定居了。但朱露露很少和家人联系,甚至连姐姐的电话都没有。
他跟别人解释,他被家人抛弃了,不得不活在他面前。“如果父母关心我,早点来找我。看我没希望了,就想把我弄走。”
整个3月,朱露露打工赚了1610元。其中,搬钢管四天赚了800元;酒店送餐两天,每天9个小时,总共270元按照15元里的时薪算;草坪割草两天本来应该是420元。
老板因为没管好饭,多给了20块钱;最后一次是3月24日,搬了两个小时的医疗器械,赚了整整100块钱。剩下的时间,他基本上在墓地、街道和地铁站广场之间来回徘徊。
福清公主的坟墓被清理后,工作人员在夜间巡逻。受访者供图
平时每个月,朱露露都会有300元的额外收入,是父母打电话给他买的抗癫痫药。但直到3月底,朱露露还是没有收到钱。一问,他嘟囔了一句抱怨:“嗯,我妈前两天电话里说要我死。”
一位老人听完教育说:“你都这么大了,还想让父母管多久?”不让你控制就好。”朱噜噜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开口对另一个人说:“我和家人的关系就像开火车,不是一条线,它不能一起跑。"
2019年春节,朱露露在南京。他买了些熟食,在古墓旁摆了几个菜。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自称“修养”的74岁江西人。
名叫王凤安的江西人,平时就住在亭子下的长廊里。不同的是,他以收废品为生,偶尔有好心人送衣服和食物。他脚上那双40码的361球鞋是一个问他尺码的游客买的送的。
儿子们打电话关心时,王很少回答,“你关心你,我关心我。”王凤安甚至想在今年切断这种交流。“我不想理你,我不要你的钱,看能不能成功。”
除了有特殊家庭和奇特经历的人,还有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农民工。陈的家在安徽马鞍山,离南京只有几十公里,这么近“骑电动车就能回去”。每年水稻丰收,家乡没有工作,他就来南京打短工。
月收入三四千元。
为了省钱,陈的住宿问题往往是在墓地解决。有时候,他会跑到不远处的鼓楼医院,像病人家属一样睡在走廊的地板上。此外,肯德基也是一个好去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你必须在早上五点钟醒来。
否则会被保安赶走。
陈从来没有向妻儿说起过自己这些年露宿街头的经历。“他们怎么会知道这些?”
他没活干的时候就一个人在街上溜达,最多的时候一天走八万多步,微信的动静也经常占据封面。每经过一个多彩的城市,陈都只是走走看看,不会试图通过吃以外的任何消费去融入。“显然,我离这里很远。”
“穷到不怕鬼。”
4月2日,朱露露站在地铁站广场上计算,意识到自己最后一次工作是在8天前。“银行卡里只剩几百块了。”具体数字是多少?他没有透露,只说他已经缺钱半年多了。
朱路路也曾想过改变。3月中旬的时候,他听说有家电子厂在招人,一个月算上加班费能拿4000多元,便打算去做份长期工。
结果没出三天,他就吵着要离开。“天天过闸机门,什么都没带它就是响,响了就要重新过,我急眼了就不干了。”事实上,除了管理规定,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进厂后发现收入似乎达不到被承诺的那么多。
就这样,朱路路又回到了街头。没有固定的工作,他要考虑节流,尽可能地减少生活成本。吃住问题排在首位。但比起吃饭,住宿对他来说更好解决,将就一下也能过得去。
距离福清公主墓不到一公里远的安德门地铁站附近,隐藏着一些廉价旅馆。它们没有安装标牌,只能从砖墙上隐约辨认出用白色颜料涂抹的“住宿”两个字。
在一家廉价旅馆,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满满当当地塞进5个铁架床,两个房间一共20张床位。上铺收费12元,下铺要贵上3元。就算所有床位住满,一天营收也不过270元。
廉价旅馆里的高低床。新京报记者祖一飞摄
床铺上的被子花色不一,全部敞开在床上,看起来已经有段时间没有洗过。屋顶还能发现雨天漏水的痕迹。这里无需遵循禁烟规定,需不需要登记身份证,全在于老板的心情。
为了省钱,一些农民工连这样的旅馆也不愿去住。十几块钱拿来买饭吃、买酒喝,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到了夏天,露宿在外的成本开始提升。睡觉之前,朱路路会在头和脚的位置各点一盘蚊香,夜里若是被咬醒,还得续上两盘新的。“买一盒蚊香,基本上两三天就能用完。”除了蚊子,蟑螂、蜈蚣也不时和他碰面。
晚上失眠的时候,他就爬起来抽几支三块五毛钱一包的一品梅香烟。“这烟劲儿大,我睡不着了才抽。”
相比之下,冬天的大风和低温对农民工们来说更难熬。王奉安上了年纪,尤其怕冷。他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一共储备了7条棉被。下雪的时候,身下铺三层,上面再盖四层,出门还有两身军大衣可以穿。这些物资,
王奉安已经记不清哪些来自城管,哪些来自社区,他统一归结为“国家给的”。有了这些,他能过得舒坦许多。
不考虑恶劣天气的影响,亭子下的环境其实不算太差,最大的好处在于开阔、通风。福清公主墓由于处在地下,常年见不到太阳,空气要差得多,墓室内还长有一些霉菌。
内蒙古小伙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有网友表示同情的同时开起玩笑,说他“穷到连鬼都不怕了”。他不屑地反问道:“能有啥事?啥也没有。”
从穿着上看,内蒙古小伙确实有些寒酸:外衣右侧已经开裂,星星点点的棉絮露了出来,脚上的鞋子破了好几个洞。
朱路路观察到,没活儿的时候,内蒙古小伙白天也待在墓里,到了饭点才出来买饭,吃完又回去,躺在石棺床上继续玩手机。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人也懒得很,什么时候没钱了才出来干活,有钱就不干了。”
“也”字背后的现实是,大部分农民工等活儿的时间要比干活的时间长。
今天又是没老板
农民工选择住在福清公主墓旁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离安德门地铁站不远。地铁站附近原本有一个劳务市场,2017年底迁到了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很多人习惯了这里,不愿再跑远。
等活儿的人也记不大清楚,用工需求大幅减少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在他们看来,以前的局面是师傅抢手,如今成了老板难求。陈广虎形容,“每次有老板来,人就跟马蜂一样轰上去了”。为了抢活,有人把老板围起来,
“像抱小孩一样抱住”;有人不顾劝阻,硬是挤上了老板的车;肢体冲突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朱路路觉得,正是这些事情把老板们搞怕了,很多人不愿意来。
没活干的时候,一些农民工喜欢打牌消遣。新京报记者祖一飞摄
技术活儿少了,但需求总还在,这时候就显现出好活儿与孬活儿的区别。有酒店来招临时洗碗工,4个小时给80元,算下来时薪也不低,很多人嘴上说着可以去,迟迟不见报名。有人骑着电动车来找建筑工,
立马儿吸引了一大批人围上去。最终,一位被挑中的大工坐上了车,没地方可坐的小工只能背着包,一路跟在车后面跑。
日薪不超过150元的工地活儿,朱路路已经很少去,他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但这个标准是灵活可变的,如果身上没钱了,一切另说。
71岁的刘占强也在等待好活儿。他是这群农民工里年龄最大的,从安徽来到南京已经两年,虽然身体看上去很硬朗,年龄问题还是对他有影响。“一个月零七天了,我一直没找到活儿。
”他的生活成本已经压缩到极致:一天两个馒头,只要2块4毛钱。热水可以到肯德基去接,不要钱。
有一次,他差点就捞到好活儿。那是一家自来水厂来招工,找人给沉淀池捞淤泥,一个月5000元,管住不管吃。最终,四位农民工得到了这份工作,其中一位已经60多岁。刘占强感到很可惜,他当时就站在不远的地方,
赶到时已经错过了好机会。
又一个没等到活儿的夜晚,刘占强跟工友们坐在马路牙子上闲聊。工友为他算了笔账:“辛辛苦苦种一亩地,能收八九百斤粮食,一斤粮食1块多钱,除去农药、化肥、。。,一年下来比不上人家打工一个月。
”这就是他们宁愿干等着,也不愿回家务农的原因。既然是等,就要严格控制损耗。“你说,农民工不睡马路,谁睡马路呢?”
他们中的一些人,原本也睡在福清公主墓旁边的亭子下。媒体报道后,城管、社区等部门来到墓园巡查,对夜晚留宿的农民工予以劝离。有人把铺盖搬到了地铁站旁边的公厕下,那里的房檐伸出来一截,檐下刚好有一圈平地。
对无处可睡的人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栖身之所。
农民工搬走后,墓园的长亭下显得有些冷清。四周的柱子上还留着他们待过的痕迹。靠近古墓的一侧,有人用粉笔写了一段对白:你想干什么?我想当总统。对面柱子上的七个字看起来更现实:今天又是没老板。
柱子上写着“今天又是没老板”。新京报记者祖一飞摄
打游击
3月28日下午,一群城管队员和几名社区干部出现在长廊里。看到旁边的高压电塔下挂着毛巾、内裤,栏杆上摆着一些衣物,领头的人下了命令,要求全部清掉。很快,它们被集中到垃圾桶旁边。
作为重点清理区域,福清公主墓相当于接受了一次大扫除。墓里所有的杂物都被清理出来,在墓室门口靠墙垒成一堆。墓室内部被仔细清扫了一遍。作为旅游景点的公主墓重新恢复整洁。
农民工们明显感觉到,这一次行动的力度要比以前大很多。
几位得到消息的农民工赶忙转移。有人心存侥幸,把被褥藏到了树丛里,也有人把行李挪到了亭子背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忍受臭味。平日里,一些农民工习惯在隐蔽处大小便,而不愿去几十米外的厕所。如今,
气味反过来熏到了他们。
每天来晨练的市民邓尧注意到了这个变化,他发现亭子下的农民工少了很多。
提起墓园里的农民工, 负责这一区域的街道城管科科长陈德平很头疼。他告诉记者,之前有人在亭子下生火做饭,城管部门在处理时,“有人拿出一把刀,威胁我们队员。”“挨骂就更常见了。”
类似的事情,邓府山社区。支部。。谭宁也曾听说过。“有农民工拿着刀,在附近一个社区门口堵了两天。”原因是,“你劝他走,他认为你动了他的窝”。谭宁对自己的安全问题有过担心,她知道劝离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危险。
社区为此专门作出规定:女同志去巡查时,必须有人陪同。
谭宁说,墓园公共空间被侵占的现象,之前就已经存在。墓园下方至今立着一块告示牌,牌子上称呼农民工为“民工兄弟”,劝告他们“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规,不再将墓园作为住宿生活的场所”,落款时间是2016年5月。
2016年,社区就已发出通告,劝说农民工保护文物。新京报记者祖一飞摄
如今回过头看,这三年间情况并未好转。几个部门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打游击”的说法,“你来他走,你走了他又来了”。
冬天下大雪的时候,社区和民政部门曾为墓园里的农民工送过大衣和棉被,也联系过一些廉价宾馆,请农民工们免费住宿,但一些人始终持抗拒态度。“把他们送去救助站,也是一下车就跑了。”谭宁觉得,
很多农民工并不在乎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障,他们喜欢的是在街头的自由。想干活的时候干活,不想干活就闲着。
谭宁告诉记者,雨花台区劳动局正在制定计划,以后每周四、周五公布一批专场招聘信息;街道则把招聘信息制作成册子,写清楚公交线路,看到农民工就发放。他们希望通过就业这个关键点来解决问题。
文保困局
空间资源的矛盾,因为文物的存在多了一重复杂性。就福清公主墓来说,保民生还是保文物,虽然不是一道单选题,但在现实面前,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部分农民工对文物保护认识有限。拿朱路路来说,他虽然知道墓是旧的,但认为“那是装饰品,主要是给游客看的”。一会儿又说墓是假的,“不敢把真墓放在这边,放在这儿会被盗的”。
朱路路的依据是,福清公主墓并非一开始就在这座墓园里。在他的理解中,从别处迁过来的古墓算不上多么好的文物。
实际上,墓确实是从别处迁移过来的。1998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对福清公主墓进行考古发掘。由于早年间屡遭盗扰,墓内出土的文物相当有限,但墓葬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它在当时被认定为我国发现并保留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结构复杂、规格宏大的明代公主墓。换句话说,整座墓就相当于一件大型文物。
2000年,经专家和南京市文物局决定,福清公主墓易地重建,搬到了雨花台区的邓府山石刻艺术园。
雨花台区文保所所长台健胜回忆,福清公主墓出土时只发现了金纽扣等少数文物,但墓砖上刻有字,“和明城墙一样,都是工部督造”,其本身也是文物。当初选择迁移重建,纳入邓府山石刻园,是为了公益性展示。
“向老百姓敞开,提供一个休闲嬉戏、寻古探幽的场所。”
易地重建后,福清公主墓的规格也在提升。2006年,它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清公主墓2006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保单位。新京报记者祖一飞摄
台健胜告诉记者,在一年两次的巡查中,文保所没有发现墓园内的文物有明显的人为损伤,“只有风化、剥落等自然损耗”。文物保护与农民工问题产生碰撞,他认为是管理缺失的结果。
“疏永远好于堵,农民工本身属于弱势群体,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对于有人建议在古墓边设立栏杆等做法,他也明确反对,因为古墓就是文物本体,不能在上面打孔。“只能通过管理去改变。”
新一轮的媒体报道,给文保所在内的有关部门带来不小的压力,他们已经筹划出新的解决办法。正在实施的,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城管、街道组成工作小组,进行24小时的劝离。之后还将增设岗亭,
对整个园区引入物业,“进行全面、长效的管理”。
被劝离后,朱路路(右)将行李从墓园搬走。新京报记者祖一飞摄
“安德门个个是人才”
被劝离的农民工,又流回到安德门地铁站旁边的广场上。朱路路早就把铺盖转移了过去,王奉安要稍晚几天。夜里城管人员离开后,他偷偷溜到古墓的亭子下睡过四晚。直到第五天,才放弃像躲猫猫一样的睡前“游戏”。
午后,广场上的气氛变得安详。有人坐在小马扎上看书,书名叫《一只猎雕的遭遇》 ;有人抱着一瓶30元的白酒,打开喝了一口又拧紧盖子;还有人顶着阳光凑在一个唱戏机屏幕前,
喇叭里传出电视剧《亮剑》 的声音。
唱戏机是这位农民工十几天前花费300元购买的,“现在没钱吃饭了,想200块钱卖掉”。有人出价70元,他没舍得卖。
人聚到一起后,物品便以不同的方式流动着。一个胖女人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几条活鱼,在广场上逢人就问要不要。有农民工买了一条,几分钟后有点后悔,问她:“你这鱼还能活多久?”得到的回答是“你问鱼去。
”有位老太太抱来一堆衣服,朱路路看了看,花五块钱买了件黄色的冲锋衣,衣服上印着“XX外卖”四个字。一家餐馆中午的饭菜没卖完,下午便以五元一盒的价格填进了几位农民工的肚子。
夜幕降临后,广场上走过一名女子,朱路路扭过头小声嘀咕,“她就是干那个的”。
朱路路说,曾经有位中年男人找到他,掏出300块钱叫他去附近的公园“玩”。到了之后才发现对方是想让他帮忙解决生理问题,“我一脚给他踹到台阶下面去了”。
朱路路不是没有拿身体换过钱,他的方式是献血小板。一个月2次,每次可以拿到100块钱现金、2张蔬果卡和一些吃的。最后一次去的时候,他突然犯了癫痫,清醒后被人告知“以后不要再来了”。
通过各种方式挣来的钱,相当一部分被换成了酒。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即使身上再没钱,酒也是不能少的。
张平是广场上有名的酒鬼之一。没活儿的时候,他每天中午都要喝上半斤白酒。3月30日下午三点,张平已经躺倒在马路边的停车位上,吐出来的污秽流出去几米远。
第二天酒醒之后,张平不愿再提起醉酒的事。他摆摆手,直说丢人丢大了。他有些后悔昨天喝过了一斤,“白酒不能多喝,喝多就成傻子了”。他多次看到有人喝完酒后,没有任何缘由就将玻璃瓶摔碎在地上。
清洁工已经习惯等人散去再过去打扫,不会发出一点怨言。“跟盲流没有道理可讲。”
平时,张平算是农民工圈子里受敬重的那一类人。他爱好书法,每天早晨都要给自己写一个招牌。老家开封的他,习惯在“瓦工”前面加上“东京汴梁”四个字。手机号码也被他设计成花式。一个人在外,
张平懂得如何让生活多点乐趣。但有一样东西,从来都是他的心病,那就是家。“不能谈家,我的悲剧太大。”张平已经14年没回过家,打工时碰见一位老乡,他也只是问了问房子的情况。“只要房子没塌就行了。”最近,
他还作了一首诗“满天星头离走屋,两轮驾我耳风呼。安德大街是终点,希望聘临贵公司”,题目叫《吟早》 。
张平在餐巾纸上写的毛笔字。新京报记者祖一飞摄
舍不得买纸,张平就四处搜集可以写字的东西。肯德基里别人没用过的餐巾纸、垃圾桶旁被丢弃的泡沫广告板、捡来的中华烟烟盒和快递纸袋,全被他写上了毛笔字。有工友需要写工作介绍,他的收费是10元。
除了张平这样的“书法家”,广场上还有“科学家”和“演说家”。
安徽人卢剑自称曾因打架、做违法生意入狱六年。在狱中,他有空就看书,从医学、哲学到科学一样不落。出狱后,他想要将沉淀下来的一些想法变成现实。从时速3000公里的双层超级高铁,到一井多厢的超级电梯,
再到20年之内实现6小时全国直达的超级物流,都在卢剑的计划之列。
卢剑说,他想通过参加江苏卫视《梦想成真》 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最近他才知道,这档节目在2012年开播不久后就已停播。
公厕旁边,风头正聚集到一名年轻男子身上。从哥伦布到欧洲宗教,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他慷慨激昂,嘴里像。。枪一样吐个不停。
一旁的朱路路听得直发笑,他很早就听过一句话——安德门的农民工,个个都是人才。还有一句是“安德门这地方,十个人里有八个鬼”。朱路路承认,自己也算在其中。
听了一会儿“演说”后,朱路路捧起手机,连上了公厕里的免费Wi-Fi。睡觉前,他想看几集86版的《西游记》 。下载列表中,还有电视剧《飞虎队》 和赵本山小品大全。
有人在离开前留下一句“回家去喽”,朱路路笑着对那人说:“回什么家呢?安德门不是你的家啊。”
(文中王奉安、陈广虎、刘占强、邓尧、卢剑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祖一飞编辑胡杰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