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流浪地球》真的会发生吗?明知道靠近木星很危险,为什么地球要走这条路?
带着各种疑问和想法,让我们追上去,一起走进科学的奥秘!
氦闪是什么现象?太阳会熄灭吗?
根据恒星的演化规律,太阳总有一天会熄灭,但那是在五十亿年后。简单来说,当太阳核心的氢燃尽后,产生的氦在引力作用下坍缩,释放的能量进一步提高温度,点燃核心周围的氢壳。
然后太阳迅速膨胀,变成了一颗红巨星。
有一种理论认为,太阳演化产生的红巨星非常巨大,可以膨胀到地球轨道那么远。这样,水星、金星、地球都会逐渐落入太阳,被毁灭。事实上,早在太阳吞噬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胀的红巨星干涸,生命不复存在。
图注:太阳从诞生到膨胀成红巨星的过程。
氦闪发生在质量在太阳0.5到2倍之间的恒星演化末期。当核心处的氢燃尽后,形成的氦在核心处积累,氦不断积累压缩自身,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形成“简并态”。
处于简并状态的物质通过简并压力(一种量子力学效应)来支撑自身的引力,而不是通过热压。氦在核心的自我压缩也会使温度升高。但是,简并物质有一个奇怪的特性:温度的升高不会引起它的热膨胀,所以它不会吸热。
而且简并物质的导热性很好。当温度上升到1亿度时,氦受不了,发生剧烈的热核燃烧,短短几分钟就把核心中6%的氦变成了碳。对于太阳质量的恒星,氦闪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燃烧3000万年。
但根据计算,如此巨大的能量不会对红巨星的外观产生任何可观测的影响,因为这种能量释放发生在恒星的深处,巨大的能量释放使得热压超过了简并压力,核心物质膨胀出简并状态。
大部分能量都花在驱动核心物质膨胀上,剩下的能量都被厚厚的外壳吸收了。其实电影里看到的戏剧性一幕是不会发生的。
简单总结一下氦闪的过程:氢燃烧转化的氦物质在太阳核心积累,核心的物质越来越多,然后收缩温度上升,但核心物质处于简并状态,温度上升无法自动停止收缩,温度会越来越高。当跨过1亿度的门槛时,
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性氦燃烧,可燃的氦在几分钟内就变成了碳。但是氦闪释放的能量被太阳本身吸收了,表面看不到里面发生了什么。
质量小于太阳0.5倍的恒星没有足够的能力产生氦闪,而质量大于太阳2倍的恒星产生稳定温和的氦燃烧,没有氦闪。猎户座著名的参宿四是一颗红巨星,质量是太阳的10倍。
核心正在经历氦顺利燃烧成碳的过程。对于恒星的演化,质量几乎决定一切,当然也要考虑它的金属丰度。
图注:参宿四,位于猎户座的肩膀上,是一颗红巨星,其核心是燃烧的氦。如果把这颗恒星放在太阳的位置,表面甚至可以碰到木星的轨道。
为什么要去木星?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太阳正在迅速老化膨胀,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类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家园——比邻星——号(三星半人马座)。
比邻星和太阳一样,也是一颗恒星,但质量只有太阳的八分之一。
地球是个庞然大物,半径6371公里,重达59万亿亿吨。但人类造出了同样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足以在5年左右将地球推进到逃逸速度(脱离太阳引力的最低速度)。
但这个速度还远远不够。比邻星(半人马座三星)距离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万年才能抵达,这实在是太漫长了!
即使行星发动机继续加速,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仍然不可行。于是人类想到了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令地球零消耗改变方向、提升速度,最后到达比邻星。
那为什么行星发动机不能加速到百分之一光速呢?这是因为行星发动机的能量来自“重元素聚变”。
重元素聚变有什么限制?所谓重元素聚变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在宇宙深处有不少恒星“巨无霸”,内部就在进行着重元素聚变。
重元素聚变的质能转换效率是相当低的。最乐观估计,地球要达到逃逸速度,也必须烧掉7亿亿吨的石头,相当于把全球的地面挖掉40米做为燃料;要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则必须削去地壳的一半。
如果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推动地球,那就借助精巧的轨道计算,利用天文尺度的力量——万有引力。于是人类将目光投向木星。
木星的引力弹弓是怎么回事?航天中存在引力弹弓现象,利用它,可以令航天器零消耗低改变方向、提升速度,送达目标轨道。
引力弹弓一般发生在一对重量相差悬殊的天体之间。这里我们用木星(红色球)和地球(蓝色球)举个例子,如图a和图b所示。
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轨道上以速度U运行
图a:引力弹弓的示意图
足够靠近后,地球被木星引力抓住,牵引,优雅地转体半周,然后像掷铁饼那样甩出去
图b:引力弹弓的示意图
感谢木星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地球获得了木星的轨道速度U,叠加上原有的速度V,速度增加到了U+V。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却没有消耗任何燃料,就奔着新家园去了。
但如果变轨时离一颗巨行星太近的话,这趟“观光旅行”可就要不怎么愉快了。
靠近木星时,发动机为何大批熄火?当地球靠近木星时,人类突然遭遇了巨大危机:数千台行星发动机故障熄火了,全球地震,火山爆发,岩浆吞没了地下城……
图中红线部分为长城
为什么几千台发动机会同时熄火呢?为什么地震、火山都赶在这个时候来凑热闹呢?这一切灾难的根源是“洛希极限”,简单说就是地球离木星太近了,太近会发生什么呢?
超过洛希极限会发生什么呢?洛希极限(Roche limit)是天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的距离。当两个天体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时,它们就倾向于被“潮汐力”撕碎。
计算表明,地球和木星的距离如果低于10.3万公里,那么大气就会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脱离地球;如果距离低于7.44万公里,那整个地球都会被撕碎。
潮汐力有多可怕,我们拿一个茶壶和茶杯举例子:
图c:用来演示潮汐力的茶杯
我们在杯壁顶部倒一些水,让它在重力作用下向着杯底滑落。越靠近杯底,水滴会越拉越长,最后被拉扯到了撕裂的极限。这个极限就可以被认为是这个茶杯对水滴的“洛希极限”。
木星的引力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茶杯”。地球尺寸很大,当它靠近木星时,离木星较近一侧受到的引力,将比较远一侧大得多,因此会像水滴一样被逐渐撕裂。
《流浪地球》 电影中,地球已经到达了地木“流体洛希极限”(地木距离10.3万公里)。在此处,液体和气体不再能被地球引力束缚,而倾向于逃逸;而岩石还勉强能凭借自身的硬度坚持一会儿
图d:地木流体洛希极限模拟(二维简化模型)
再靠近木星一点,地球将进入地木“刚体洛希极限”(地木距离约7.44万公里)。在此处,就连坚硬的岩石都会被引力差撕碎,地球将彻底解体
图e:地木刚体洛希极限模拟(二维简化模型)
可以想象《流浪地球》 中,人类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太靠近木星不行,那样会被潮汐力撕碎;太远离木星也不行,那样无法借助引力弹弓变轨。
流浪地球的目的地——比邻星稍有天文常识的人都知道,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只有4.2光年,4.2光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空间尺度了,要知道1光年大约等于9.5万亿公里。
图注:该图描绘了比邻星恒星系统中三颗恒星的关系,及在比邻星周围发现的一颗行星。
比邻星所在的恒星系统其实是包含了三颗恒星。三颗恒星肉眼是无法分开的,看起来就像是一颗恒星。由于这三颗星是半人马座最亮的星点,因此称为“半人马座”星。半人马座星是由两颗太阳大小的恒星相互围绕公转,
外加一颗相对距离较远的“比邻星”组成。这个恒星系统也是刘慈欣《三体》 小说的切入点。实际上,这样的三体系统是稳定的,不会出现《三体》 中所描述的“恒纪元”和“乱纪元”。
在2016年,欧洲南方天台发现一颗行星围绕比邻星公转,该行星距离比邻星约0.05个天文单位(750万公里),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3倍。令人兴奋的是,该行星可能处于比邻星的宜居带上。
“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但由于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能量输出不太稳定,经常有大的爆发现象,
可能并不适合生命在其周围生存。
比邻星一直是人类设想的星际航行的首选目的地2016年4月12日,著名的俄罗斯投资人尤里米尔纳宣布了“突破摄星计划”。霍金还亲临现场为该计划站台助威。
图注:“突破摄星”计划的光帆飞行器需要强劲的地面激光阵列供能。
该计划设想在地面上建设激光阵列,然后利用激光产生的光压推动极薄、极轻的光帆高速前进,在200万千米的距离上完成加速过程,
并使光帆的速度达到光速的20%!以这样的高速奔向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所在的恒星系统仅需20年。
光帆携带一个厘米大小的芯片,小小的芯片上面集成有核电池、微处理器、导航系统、通信系统、以及高清相机等等,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枚真正的探测器。为了节约加速能量,
光帆和芯片的质量限制在克量级。光帆和微芯片的组合体可以成群地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等待激光阵列的加速一个个奔向深空。
当然,这个激进的设想给当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激光器的连续输出功率要求为100吉瓦(1亿千瓦),相当于五个三峡水电站的输出功率。这样强大的激光对光帆来说简直是噩梦,在承受极大光压的同时,
还要承受极高的温度。抵达目标后,微芯片探测器想要把信息发回4.2光年之遥的地球并接收难度极大,因为芯片的发射功率实在有限。
宇宙中还真有流浪行星从电影回到现实中,科学家还真发现宇宙中有流浪行星(Rogue planets),这样的行星不隶属于任何恒星。年初,清华大学毛淑德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
可以利用“微引力透镜法”探测流浪行星。简单来说,微引力透镜是指当有未知天体经过背景恒星时,天体的时空弯曲效应就会突然增亮背景恒星的亮度。
流浪行星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质量较大的可能是像恒星那样独立形成的,例如有很多行星的质量已经逼近褐矮星的程度。有些可能是。。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行星被冲击到宇宙空间。
还有一些可能是在恒星系统形成的过程中,被其他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抛出去的。自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以来,科学家就发现,由于恒星系统是多体相互作用,其实是一个混沌系统,
长期来看运动是不可预测的,有一种可能就是某颗行星会被抛出太阳系。
还有一种更精彩的情况,当恒星被黑洞吞噬的时候,其携带的行星有可能被抛射出去,形成速度极快的流浪行星。
更脑洞的情况就是大刘描绘的被高等智慧生命驱动,在宇宙中寻找寻找合适家园的流浪行星。
(来源: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