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问:新石器时代卧熊人面石雕,今天小编来回答一下
如果你对答案不满意,不妨看小编为你推送的这篇文章
离黄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庄叫后洼。在后洼的荒地上,有两座相邻的坟墓,埋葬着徐玉林和他的儿子徐涛,他们在1993年与他一起去世。2009年,丹东市。。在此立碑,纪念这对为史前考古做出最后努力的父子。
离墓几百米处是后洼遗址,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石父子用生命的最后十年,把丹东的历史,翻回到6500年前。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考古学家,怀着对整个人类的尊重,几十年如一日,代代相传,从岁月的沉淀中剥离历史的真实面目,从尘埃中梳理文明的脉络,找回本该属于人类的集体记忆。
没有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不会知道6500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也不会知道后瓦人并不孤单。在后洼遗址周围,先后发现了石佛山遗址、吉家山遗址、双山子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古文化遗址,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现在的村落差不多。
不是从来没有过,只是以前没有发现过,是我们现在不关心的。
这里有。。最早的石龙虎,也有雕塑界乃至艺术界避不开的各种雕塑、陶塑。这些出土文物的背后,是人类精神世界和信仰逐渐演变的密码。生活在这里的祖先可能一直在想,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人类在承受了大自然赋予的生存压力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力量。也许,挑战自然的号角就是从那时悄然响起。
刳木为舟 渔猎水上
后洼遗址从远处看像一艘船,但巧合的是,在这艘“船”上发现了6件船形陶片。这种船陶是当时先民制作的船的微缩版。它是用红陶加沙子和滑石粉做成的,呈椭圆形。
这种船形陶器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土,除了辽东沿海地区。除了船形器皿,几乎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中,甚至陕西省半坡文化遗址中也有桨的出土。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试图突破浩瀚海洋的束缚。
“古人以为落叶为舟”(刘向《世本》),“古人知舟当浮于木”(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古人说观察自然学会造船。
而发明船的人是一个传说中的大人物。“民家以水助水,傅却起而取叉”(《淮南子物原》)
也就是说,最初,人们是提着葫芦下水的。后来他们发现这样很难捕鱼,就在腰上绑了一串葫芦,也叫“腰船”,从此解放了双手。后来人类发明了木筏,也就是伏羲使用的叉子。
傅的发明还不止于此,“傅刻木为舟,刻木为树”(《易系辞下》)。“用木头做独木舟”的意思是做一只独木舟。简单来说就是砍倒一棵大树,中间挖空来载人下水。
1958年在江苏武进县盐城发掘出一条长11米、宽0.9米、内底宽0.56米、深0.42米的独木舟。它是由一整节大圆木挖空而成的。但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的独木舟。
古书中有很多独木舟发明者的名字。可以认为,独木舟应该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发明的。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代船形陶器在千山各地都有出土。
金秋鹏的《。。古代造船与航海》一书,通过国内出土的20多艘船和船形器,总结了先民使用独木舟的三种形式。
它是方头方尾:没有翘,几乎是平的。是头尖尾尖:船的头和尾都是倾斜的。它是一个有三个尖尾的正方形:船首是倾斜的,尾部是平的。
后洼遗址出土的船形陶器是一种尖头尖尾的平底船。按比例来说,很小,应该只坐一两个人。
说白了,船的出现使人类能够在海上迁徙,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就日常生活而言,船的出现让人们可以深入水域,捕捉更多的鱼作为食物。也是船的出现,催生了网的发明。
一网打尽湖海鲜
后洼遗址出土数百件网坠,有石网坠、带槽滑石网坠、陶网坠等。网的作用是给网增加重量,使它能沉入水中。网一沉入水中,鱼自然就钓上来了。
据说发明网的还是大神伏羲,《易系辞下》:“古人是xi家的国王,系一根绳子做网,也捕鱼。”仙家是伏羲,太昊也是伏羲,《抱朴子》:“太昊学蜘蛛结网”。也就是说,网是从蜘蛛身上学来的,网可以用来抓野生动物,也可以用来抓鱼。
目前各地出土的所有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关的网,基本都只是网坠。因为网的材料基本都是易腐的,不可能保存几千年。那么,那个时代的网是用什么做的呢?《吕氏春秋》年是蒲苇做的,《诗经》年是。。做的,也有说一开始可能是植物藤蔓做的。
曾经以渔船为家,以捕鱼为生的三亚一家,至今保留着最原始的织网技术的记忆。他们的网的原料主要来自于绿麻树。经过浸泡等基本处理后,将树皮纤维手工撕成均匀的细条,卷成绳状,再编织成网。最后,浸泡在厚皮树树皮中的红色汁液被染成棕红色。浸染网可以提高耐洗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的吸水率,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至于更原始的渔网,估计也找不到实物了,不过好在重视渔猎的先民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图文设计资料。
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有网状纹饰的并不少见。最著名的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网纹彩陶船形壶,与后洼遗址的年代差不多。壶的上端是尖的,很像一只船。腹部两侧用黑色绘制了一个鱼网图案,整个网是斜向纹理,和我们记忆中的网没有太大区别。
渔网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捕鱼效率和产量。农、渔、牧全面发展,已经可以满足后瓦人的生存和生活。物质丰富后,安定下来的人开始有精神追求。
十二生肖出现了一半
经过多次发掘,后洼遗址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已发现房屋43间。下层六千多年,上层文化五千年。像这样的聚落在辽东半岛已经发现了一百多个。
在后洼遗址震惊世界的是,这里出土了40多件动物、植物、人和动物造型的石雕和陶塑。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文物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图腾石雕和最完整的人形陶塑,自成一体,反映了后瓦人的自然崇拜和可能已经产生的人文崇拜。
至于龙,除了大家熟知的辽宁扎海石龙、红山玉猪龙之外,。。第一条石龙出土于后洼。当然,这条石龙并没有摆脱其艺术抽象性,还需要专家来解读。
清华大学胡教授在《中华神龙》一书中写道:“1983年至1984年,在辽东半岛黄海沿岸丹东地区发掘的后洼遗址中,有一条令人惊叹的‘蛇龙’,是原始先民熟练地用美石、用料、用技雕刻而成的一条朴素简单的‘第一龙’,可见其‘昂首挺胸’。
一般临近新年的时候,媒体都会追溯当年的生肖。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很多生肖都会提到后瓦。有龙、虎、猴、牛,都是后洼遗址出土的动物石雕。
没有提到的是猪、狗、鸡、鹅、鹰、蝉、鸟、虫、鱼等等的石雕。最小的约2cm高,最大的6cm高。
考古学家宋在文章《后洼遗址雕塑品中的巫术寓意》中说:“这些雕塑年代较早,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原始和巫术特征。因此,它不仅在。。美术史研究中,而且在。。原始宗教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人鸟同体的保护神
研究者对世界多个民族原始宗教的比较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民族神都经历了兽形神——、半人半兽神3354人形神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人在自然界中地位的提高,是这种观念变化的折射。
这一演变过程确实可以从后洼遗址出土的各种石雕、陶塑作为装饰物中体现出来。
起初人类弱小,希望能猎取到足够的食物,乞求那些打不过他们的猛兽放过,于是做出了祭拜动物神灵的举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保护神灵的图腾。与动物相比,最初的人类并没有太多的优越感。把动物当神崇拜,就像崇拜自然一样,是崇拜动物的自然属性和功能。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前打不过的猛兽已经可以端上餐桌了。这说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也逐渐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
后洼遗址出土了一尊人鸟石像,其意义与伏羲女娲的蛇头、颜地的牛头一样,说明当时人类的崇拜已经从动物变成了半人半兽。755-79000年,有记载的半人半兽神有龙身、人面、马身、人面、牛身、人面、蛇身等。研究者认为,人鸟雕像应该是后瓦人的图腾或保护神。
半人半兽神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成为自然界的强者,但动物崇拜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于是与自然搏斗中涌现出的英雄与勇猛的兽神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民族崇拜。
这也是人形神出现的前奏,也就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是辟邪之物
祖先崇拜从自然崇拜升级为人文崇拜,神化和崇拜自己的祖先,有自己种族的认同和对其他种族的排斥。我相信他们祖先的神有神奇非凡的力量,会保佑他们的后代,会和他们交流。
在后洼遗址中,共出土了14尊人类雕像,其中4尊为石制,10尊为陶制,大多来自遗址上层。这些人像都很小,最高只有6厘米,而且大多是人头,刀法粗糙。
宋在《山海经》一文中指出,“在宗教信仰方面,6000年前后,后洼遗址居民的雕塑艺术体现了以图腾和动物神为主要信仰的宗教主题,与当时的母系氏族相一致。5000年前后,后洼遗址居民的宗教信仰发生了重要变化,图腾信仰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祖先崇拜的兴起,这是后瓦上层出现大量拟人化雕塑的根本原因。”
辽宁省图书馆编纂的《后洼遗址雕塑品中的巫术寓意》一书中认为,后瓦人发达的渔猎采集经济,可以在同一个生存空间中养活大量人口,使一部分劳动力可以集中从事其他发明创造。这从出土的“灵物”就可以看出来。
这些动物和人物的石雕和陶塑被称为“灵物”,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可能具有某种巫术性质,人们可以将它们挂在身上以辟邪。
在古代社会,人们相信巫术。比如傣族为了报复敌人,常常捏泥人象征敌人,埋在地下任人践踏,认为敌人必死。黎族人在遇到生病的亲人时,巫人会捏泥人或编草人来象征生病并扔掉,让他们摆脱疾病。
千百年前,先民无法处理和把握突如其来的灾难,于是虔诚地信仰巫术,从事祭祀、占卜、巫医等活动。消除天灾人祸。
关于新石器时代卧熊人面石雕更多网友观点如下
标题:新石器时代的卧熊、卧脸石雕和新石器时代的雕塑有哪些?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sypc/2687.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