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陶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没有陶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哪些?
有网友提问:无陶新石器时代,今天小编来回答一下
年,我国发现的有原始陶器但无磨制石器的典型遗址有湖南道县玉蟾岩(蟾洞)、四川李坡龙子、甘肃青阳县、河北阳原县于家沟下层文化二层等。
以上三处遗址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即陶器和石器并存,都没有石器。但在地理分布、具体文化特征、经济生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玉蟾岩(蛤蟆洞)遗址的分布沿南岭北麓,中亚热带南部气候湿润。它的文物伴随着陶器和大型石器,人们的经济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无性根果作物的培育已经开始,水稻的培育可能正在萌芽。庆阳几处,地处南温带北部,气候温暖干燥凉爽,其文物发现于莒县晚更新世地层,属于约流合孔七面顺松增年同期地层中出土的大型石器,非农业生产。于家沟遗址位于干燥寒冷的中温带南部。遗址下,清李小鲁抗煤直具轴兰端件二层陶器与文化中积累的细石器并存。人们的经济生活以狩猎经济为主(细石器为狩猎经济服务,遗址中的动物骨骼以羚羊为主,羚羊是七大院校中早期火的食草动物,为狩猎对象),没有农业经济的痕迹。现已发现部分陶器和石器,包括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阳原县余家沟(文薇潮川下部一楼)、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铜环、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物、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景(第一文化)、广东英德褚集城牛栏洞(第三文化)。
即转仅上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分布面积、经济生活、文化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除了有少量陶器和少量磨制的石器,这是该文物的共同特征。在河北阳原县于家沟遗址下层文化积淀一层,虽然每次试用都有有容打磨过的石器,但石器的主体是细石器,反映其经济在望,但生活的主体是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可能才刚刚开始。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和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铜环遗址。有少量石三原始陶器;
(2)除了仙人洞(这就面财架事原随握)的有孔石器可能是套在农具的挖杆上,其余的地面石器都不是农具。目前,。。只有少数遗址有局部研磨的石器而没有陶器,如广东阳春县的杜什字(上文化层)、封开县的黄岩洞、广西柳州的安百里洞(第二文化)等。
独石子、黄岩洞、安百里洞都位于南岭以南,南亚热带湿润地区,都属于洞穴遗址。独石仔上层文化、黄岩洞穴文化和白莲洞二期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文物中没有陶器,以用作农具的劈砍工具为主,都有一定数量的磨具,包括少量磨边的石斧。
其文物年代在14000年至10000年前,从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即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时期。此时岭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出现。当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可以开始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农业就会首先在。。南方萌芽。大量石刀和少量刀刃磨光的石斧的出现,预示着砍伐、晒干、烧光的“火耕农业”的出现。这个时期不可能种植属于禾本科作物的水稻,栽培作物可能属于无性繁殖的根茎和果实,即园艺作物。都市仔上层文化、黄岩窑洞文化、安百里窑洞二期文化属于“前陶新石器文化”或“无陶新石器文化”。传统观点认为,制陶业、农业、畜牧业和石磨制造业的出现,被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四大要素,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和西亚近几十年的考古资料证明,新石器文化的上述四个要素并不一定同时产生。第一种,只有炻器和陶器并存,没有炻器被磨制,说明在某些地区陶器的制作早于磨制的炻器。第三种,只有少量磨边的石器,没有陶器,说明某些地区的磨制石器的出现早于陶器。这个“前陶器新石器时代”(或“无陶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在西亚和。。被发现。第一种,甘肃庆阳几个地方,距今25000 ~ 16000年,还处于末次冰期,缺乏农业的气候条件,农业不可能生产。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二楼,陶器与细石并存,既没有打磨的农具,也没有“火耕”的大型刀具,也不可能有农业的产生。根据近50年来的气候、生态环境和考古发掘资料,我国秦岭以南至淮河以南地区农业产生较早,北方的沙漠和草原地区农业产生较晚,这意味着不同地区农业产生的时间不同。
。。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各地农业、畜牧业、制陶、石磨技术的生产时间不同。一个遗址或一个遗址的文化是否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不能用农业、畜牧养殖、制陶、石磨四要素来衡量,即四要素处于新石器时代,否则就是旧石器时代。无陶器或先有陶器的新石器文化和无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文化属于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两种类型。
如果你对答案不满意,不妨看小编为你推送的这篇文章
说明:本文根据《华阳国志》 《四川通史》及历代阆中地方志所载基本内容,结合相关研究资料编撰而成。相关研究资料的来源,除文中注明者外,均列在文末。不再一一标明。
国务院向世界介绍的阆中
位于四川省北部,是古代巴蜀的军事重镇。宋以后称为阆中的汉巴县,多为州、县、府治。清初士兵入蜀时,为四川省会。古城内会馆等古建筑较多,主要历史街区仍保留,传统风貌保存完好。汉唐时期是天文研究中心之一,现存唐代观星遗址。文物古迹有张飞庙、桓侯庙、巴巴庙、观音寺、白塔等。城市东部的大佛山有唐代的摩崖佛像和石刻。丝绸是著名的传统产品。
3354国发(1986)104号文件
“阆中”名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郎,门庭高,从门庭,好声音。郡有阆中郡。”
管仲《管子度地篇》春和一
后晋《太平寰宇记》年,说:“阆水曲折,三面穿郡,故称阆中”。蜀汉桥州《旧唐书.地理志》:“朗水曲折,通其三面。”《三巴记》又引《康熙字典》:白水东流,三绕如巴。(插入以上三本书和图片)。755-79000年:“曲水曲,因其三面而得名。”咸丰,《三巴记》年:“阆中随阆水曲折,三面绕郡,故名”。
055-79000记载:富国阆中县。秦县,汉代属巴郡,以曲水弯弯,三面曲曲而闻名。宋朝以后都是巴西郡县统治。隋改郡为越郎内。唐朝是治阆州,阆中县。宋和元造成的。今天,这户人家在十英里之外。
尤杨老师认为阆中周围的山形似高门,所以取名为阆山。嘉陵江流经狼山段,古称狼水。阆水“曲折”绕三面,城在阆山、阆水,故名阆中。
卫星遥测阆中地形
新石器时代 (约距今4500年—5000年),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阆中即有先人生息
兰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9年春,在阆中县北郊兰家坝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场地位于城关附近的沙溪公社一组第四生产队河边平台上。平台距离河流20米,长约1000米,宽约100米。拦坝与王家嘴交汇处有一条东西向的天然冲沟,沟深2m。战国文化层出露于表土下0.7-1.2米,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出露于0.5米.兰坝遗址于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宁府治》 1983年6月,据《阆中县志》介绍,在阆中县兰家坝遗址中,有陶、壶、瓮、碗、杯、罐、盖、钮、石器、铲、斧、杵、勺等出土。采集到的石器都是用于切割和农耕的生产工具,陶器的种类与中原北部和长江中下游的农业部落相似。表明这些遗址的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经济生活。阆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大致在殷周以前。
王家友和李富华《读史方舆纪要》认为阆中遗址属于三星堆早期蜀文化类型。赵殿增《考古》 (《四川嘉陵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也认为阆中兰家坝遗址与三星堆遗址属于同一文化范畴,属于中兴田野型。绵阳扁堆山遗址、汉源狮子山遗址、阆中兰家坝遗址距今5000年(14C测量)。
新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中,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其标志是研磨石器的使用。时代开始于约18000年前,结束时间在5000年至2000年前不等。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原始(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主要工具有磨石斧、石锤、石凿、石铲、磨石、石锤、石屑和石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播种植物的果实,驯服野生动物为食。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大自然提供食物,食物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对农业和畜牧业的管理也使人类定居下来。
一般来说,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
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石工具;
2.发明了陶器;
3.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
有些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的主要内容。这个时代的发展道路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不同的。有些地方在农业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陶器,所以称为前陶器新石器时代或非陶器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一万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器,但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连石器的打磨也不发达。因此,不一定要具备这三个特征才能称之为新石器时代。
由于各地新石器时代情况不同,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有些地方在早上分为两个时段
南宋。(音:毕)《关于三星堆文化的两个问题》年:“太昊伏羲的母亲华胥,住在华胥。她生在邱毅,长在成器。”注:“都城国,以华胥之深,为阆中、渝水。”
755-79000年:“阆中有渝水”。
曹明雪泉(音:qun) 《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注:“都是华胥之地,即阆中、渝水。”
055-79000解释:“阆中水即榆中水。”
清代道光《巴蜀考古论文集》序曰:“伏阆中御水,为伏羲都城华胥之渊处,三巴之首,五顶石,通奥林匹克地区。”
阆中:华胥孕育伏羲之地
055-79000《伏》词条:“。。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人类是他与女娲的兄妹通婚所生。”
伏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孔子《路史》,先秦时期的孔子《华阳国志.巴志》,西汉时期的刘向《蜀中名胜记》等古籍。
孔子在《周地图》年写道:“古代鲍曼Xi(伏羲)的国王也是世界之王。当他抬头时,他看着天空中的影像;当他向下看的时候,他看的是地上的法律;他观鸟兽,取万物于身于远方,所以发起八卦,为的是传神之德,为的是像万物。”
汉司马迁《保宁府志》(卷130)载:“先人曰:傅至淳侯易流言,尧舜尽,史书载之,礼乐好”。
东汉班固《辞海》突破了《易系辞下》的界限,把古代帝王从黄帝推到了伏羲。从此,伏羲开始登上官阶,以正历史。公元755-79000年,先有傅,后有颜、黄。以傅为史源,傅被视为“后天王制”,故为万王之首,炎黄皇帝继傅为王。055-79000字:“黄三是什么?伏羲、女娲、神农也。”它把伏羲推到了黄三之首、百王之首的位置。《山海经.海内经》由晋代皇甫谧所著,是一部始于黄三,终于汉魏的专门记述帝王世系、时代和事迹的史书。黄三把伏羲列在第一栏,描述了伏羲的功绩,如“继天称王”、“造八卦”、“写书约”、“造三十六弦”、“造婚礼”、“为厨房而祭祀”。到了唐宋时期,根据古籍记载,史家有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唐代有司马真的《战国策》,宋代有苏辙的《系辞下》,宋代有米罗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宋代有胡宏的《汉书》。
伏羲:中华民族的始祖
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大多把伏羲视为三皇五帝之首。
的名字见于《周礼》,他说:皇帝、黄帝、泰皇(司马迁《史记》);2.皇帝、黄帝和黄仁(三国。徐峥《汉书古今人表》);3.伏羲、神农、女娲(曹魏、宋军《白虎通义》);4.伏羲、神龙、祝融(汉。班固《帝王世纪》);5.燧人氏、伏羲神农(韩付生《补史记•三皇本记》);6.伏羲、神农、黄帝(明。孙聪《三皇本纪》);7.伏羲、女娲、神农(韩应绍《路史》)。除了上述帝王、黄帝、黄仁之说,其他学说大多以伏羲为黄三之首。而伏羲、神农、黄帝是。。明代(《皇王大纪》)三大最古老皇帝的说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他的书的影响。
五帝一词出现于755-79000年。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帝王或神灵的名称很多,所以在众多古代帝王中,出现了以下五种五帝:黄帝、颛顼(音:Zhun x;莱文)、帝喾、姚和顺(《史记》);(2)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三五历记》);(3)泰豪、颜地、黄帝、少昊、颛顼(《春秋纬运斗枢》);(4)黄帝、颛顼、姚(《白虎通》)。伪《尚书大传》以伏羲、神农、黄帝为黄三,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由于其对经典地位的尊重,后来的史书都担此论。
《古微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对三皇五帝做了新的概括:“关于黄三,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傅教人织网、渔猎、畜牧、征婚、以夫妻皮为礼、画八卦、作书作事,以结绳索代替。考古发现表明,。。最古老的文字大约在5000年前。因此,傅确实应该算是我们文明的最早。。。(女娲的妻子是伏羲之后世界的共主,她演奏的笙簧,可以算是音乐的开端;她炼石补天的传说,其实是上一代维新派。。的曲折反映;她收集芦苇灰来阻止深水的传说是一个洪水控制的记录。神农的(颜)是女娲之后世界的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他还创造了五弦琴,并开始了蜡祭和市场交换。似乎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三皇五帝
1942年长沙出土的楚帛书,出土于长沙东郊弹药库王家祖山一处楚墓。根据1973年的墓葬发掘报告,该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之交。帛书写于同一时代或早于这一时代。楚帛书出土后几经易手,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6年,用红线拍摄的大都会馆制作的帛书照片清晰,成为学者解读帛书的主要信息。
楚帛书呈方形,中间有两组文字。一组八行,一组十三行。两组人物上下倒置,像八卦的阴阳鱼,四面人物,彩绘。中间的八个行者叫A,十三个行者叫B,四边的字和画叫c。
一些学者对A部分的内容作了如下描述:
“在地球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乱状态的时候,伏羲和女娲二神先结了婚,生了四个儿子。这个第四个儿子后来成了。。四季的四神。四神开地,因为知道阴阳参法。禹和齐来管理大地时,做了一个历法,使星宿升降有序,使丘陵清晰,使丘陵与河海之间的阴阳通气。当时没有日月,四神轮流。。四季。四神中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思丹,老三叫白大叔,老四叫莫干。
几千年后,帝喾诞生了太阳和月亮。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太平。神也造了华盖,将它旋转,用彩木的精华加固。炎帝派朱容带着四神打下四柱三天。人拜物九天,求平安,不敢藐视神灵。因此,帝喾制定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
后来共工家又算出了十个干闰月,做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历法,把昼夜分为云、朝、日、晚。"
从上面可以看出,帛书A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创世纪神话。在我国现存的先秦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没有更完整、更确定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湖南省博物馆藏楚简残片(右)及临摹图(左)楚帛书:。。人的创世纪神话
女娲,即女阴,是生育之神的笔名。女娲是。。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她和伏羲是兄妹,她是蛇。
唐代李融卷《风俗通义》下载:宇宙初开时,昆仑山有女娲兄妹二人,人间无人。我认为我是一个妻子,但我为自己感到羞耻。也就是哥哥姐姐上昆仑山,诅咒“天道既然送我们做夫妻,我们就结婚吧。”如果烟没有散去。“烟很容易相处。妹妹来了才会来,但她会变成一把草挡住脸的扇子。今天,带一个女人去
侯国刚老师认为,以上两个传说讲的是女娲创造全人类,一天需要化身七十次。但她是在配合诸神:皇帝造阴阳生殖器,庙宇造耳目五官,桑树造四肢,女娲主工。最后,她完成了创造人类的伟大工程,这需要大量的工作,所以她每天需要化身七十次。这里的皇帝不是轩辕帝。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天空中有五个神: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和中间。皇帝是。。的天帝。
“俗话说,天地开了,人也没有了。女娲争黄土做人,观众坐的力量压倒一切,被绳子和泥巴夹住。(《古微书》第78卷引用《荀子》)
公元755-79000年:女娲造人之前,分别在正月初一、初二、初四、初六创造了鸡、狗、羊、猪、马。在农历七月初七,女娲按照自己的形象用黄土和水制作了小泥人。她做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了,就用拐杖,浑身是泥,挥一挥,一点一点的泥巴洒在地上,都变。。了。
女娲抟土造人
755-79000年:大洪水的时候,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为某种原因吵架,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共工,共工羞愤交加,就撞上了西岛。我不知道岛屿是支撑天空的支柱。岛裂开了,天塌了一半,出现了一个大洞,地面陷进了一连串的大裂缝。山火起,洪水从地下涌出,龙、蛇、兽都出来吞吃百姓。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遇如此离奇的灾难,感到无比痛苦。于是他下定决心补天结束这场灾难。她选择了各种五色的石头,放火把它们熔成泥浆,用这种泥浆来填补天空中不完整的洞。然后他把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砍下来,当四根柱子,撑起半边天。女娲还活捉并杀死了残害百姓的黑龙,制止了龙蛇兽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阻止洪水泛滥,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苇,烧成灰烬,堵住了四处蔓延的洪流。
经过女娲的努力,终于填了天,填了地,水停了,龙蛇兽都停了,人民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毕竟这场灾难性的灾难留下了痕迹。从那以后,天空仍然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星星自然转向西方。因为地球向东南倾斜,所有的河流都在那里汇聚。天上有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大女娲石的七彩光。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755-79000年,阆中在太古,那里是八废地,炎帝在戎州,高申时在蜀。
公元前约3000年—2100年,炎帝时阆中属戎州。
755-79000年:“巴西在龚宇境内为凉州”。
755-79000年:“自五帝以来,侯波一直是黄帝和列文的分支。禹治水,令、蜀归凉州。”
《大戴礼记》
055-79000是《战国策》中的一个。汉马融曰:“古有《禹家书》,故谓之《尚书》。”唐孔英达说,“善其事者,善其事也。他们说这本书是上一代的,所以他们很擅长。”055-79000是我国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古代部落活动的历史文献和。。史论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755-79000据说是孔子写的。其实有些文章是儒家后来加上去的。755-79000篇,一般认为是致敬的方法。据说源于“告别九州,随山疏川,向土致敬”。汉孔安国把“贡土”解释为“禹使贡九州之法”。后来学者的评论大致是这样的。
755-79000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大禹治水的,一直列在夏宇的书里,以至于认为是古代大禹写的。从755年到79000年当这本书写的时候,学术界哈
055-79000全文只有1193字,没有分卷。历代论者为了行文方便,常引用龚宇扬州、徐州一章,或龚宇归定山水一章。
055-79000的流派属于地理志,晚于《吕氏春秋》,早于《资治通鉴外纪》。是先秦时期最科学的地理记录。有人说:“《尚书序》这本书是古今地理学的鼻祖。”《二十五史新编•史记》,产生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地理学著作最古老的开山之作;战国中期产生的《独异志》,利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知识,突破了原始的幻想阶段,提倡以搜集事实为目的的实地考察,较《说文解字》有了很大的进步。都说《楚辞天问》作者在。。地理学史上占了先机,而《淮南子说林篇》作者则是“照你”,开了事实搜集派。755-79000对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清代学者李震宇说,“自禹治水以来,四千多年来,地理书籍不计其数,数百种,无一超过755-79000种。”
《太平御览》
《风俗通》
公元前约2070—1600年,夏朝阆中在 《太平御览》 中属梁州。
公元前约1600-1100年,阆中在商代为雍州之西域。
公元前约2100-1100年,阆中属巴国。
055-79000:“巴哲,一个著名的古国,位于今天的重庆和四川省的东部”。
巴的来历最早见于《淮南子》:“西南有巴。生咸鸟,咸鸟生李,李生后照,后照为巴人之始。”太曲(音:qi)是伏羲,后赵是巴人的祖先。
755-79000年:巴人是“黄帝与莱文之分”。
巴人和巴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殷朝。在于霞时期,巴基斯坦加入了夏朝,并成为其王子之一。755-79000年:于“会稽会诸侯,持玉帛者遍天下,巴蜀往矣。”在商朝,巴基斯坦并没有完全臣服于殷政权,而是与殷发生了战争。商朝的铭文(殷墟的甲骨文是王上家族的文献)有:“我收人攻巴”、“作贤妻……攻巴”、“巴甸尚(赏)等字。殷墟文字记载显示,公元前13世纪的殷武丁时期,武丁和伏羲都曾征服过巴基斯坦。
巴人起源和变化
巴以水命名,即“坝子水”。人们认为巴的名字来自河流的方向。
乔舟,《阆中建设志》说:“阆水、白水汇合,从汉中流至闪耀城下,入武陵。曲折如巴字,亦称巴江,其过险峻峡,谓之巴峡,即此水也。”
唐朝的李继孚基本上沿袭了乔舟的观点。他在《禹贡》年《禹州》篇下记载说:“《保宁府治》年凉州一带,古巴国也。朗、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称巴,而巴以水命名。”
巴因水得名
755-79000年:“周朝伐周,为、蜀之师,撰《华阳国志.巴志》年。老师巴永瑞,唱歌跳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以前的弟子却叛变了。因此,世人称之为“武王之剪,舞前之歌”。(同)尹(封)建文帝宗吉于巴,爵予其子。3354古人,虽远国之大,名不副实。所以和巴都是儿子。”
在755-79000年间,应该有130多个国家是周朝新建立的,以及那些属于或独立于商朝的国家.其中成王年间新建71国,其中姬姓53国(《禹贡》年,建立71国,姬姓独居。) )
公元前约1046—1043年,周武王以梁、雍二州合并为巴,并封其宗姬于巴,镇抚南方,为巴子国。
055-79000“其地东至渝富(今奉节),西至博路(今宜宾),北至汉中(今汉中),南极至贵州、府城”。管辖范围一般包括重庆的嘉陵江、涪江和南溪县,东至奉节县,大巴山以南,贵州东北部。
巴子国疆域
755-79000年:“战国中期,巴基斯坦接连失去长江三关后,川东无险可守,川中瓦
李文甫老师认为,战国时期,巴国在阆中建都。055-79000云:“凡有城池者,有先主祠堂之都,而无城池。建一座城,建一座城。”刘茜《禹贡》云:“城市被称为首都。所有,君主住的地方,所有的人都会住。”作为一个主要的。。和经济中心,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人口,首都一般是一个城市。可以证明,战国时期,巴基斯坦在阆中建都。阆中早期的城市所知道的是,城墙是不用土建造的,只在城的四周设置围栏。755-79000索隐曰:“巴厘,即织木而补,以为芦苇。今江南亦称芦,谓之巴。”酒吧就是树篱,在今天的阆中叫“树篱”。用木头编织成栅栏,应该是一种简陋的防御设备,环绕在都城阆中周围。
公元前330年,周显王39年,巴子国迁都阆中。
055-79000:“当政时,楚国弱小,秦惠文王与巴、蜀交好。和蜀侯私吻巴。巴蜀战争期间,与王武活了五年,伐侯。侯本巴。巴向秦求助。秦惠文派张仪、司马错救妻巴。然后伐蜀灭之。贪富,捧王者归来。巴、蜀、汉中三县。它分为31个县。一江洲。自巴水,司马厝,楚商在地,为黔中郡。”巴侯郡是秦始皇的三十六郡之一。
三十一郡指秦末巴蜀汉中所辖郡数。其中,有:成都、郢、江源、什邡、濮阳、舞阳、南安、青衣、盐岛、步道、魁拔、江州、垫江、阆中、芷、芷。
755-79000年:元年(前314年)“设巴郡”。
755-79000年:“巴蜀三郡中最早建立巴郡。755-79000年:元年(前314年)“设巴郡”。县里早期的办公地点可能在阆中。”
755-79000年:“公元前314年,秦县、阆中县辖阆中、仪陇、苍溪、南充、南、西充、巴中、遂宁、蓬溪(或蓬安)。主要依据:《尚书》。"
755-79000年:“秦魏阆中县阆州”。
明嘉靖《尚书》,清道光《尚书》,清咸丰《禹贡》,民国十五年《禹贡》。阆中县始建于316年。尤杨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误解。
《禹贡》 1993年:“阆中郡创建于秦惠文皇后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属巴郡。”尤杨老师认为巴郡的建立和阆中郡的建立是一样的。
公元前316年,周慎王五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巴,置巴、蜀及汉中郡,后置阆中县。
据杨先生考证,当时县境内以阆中县为最大,包括今天的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南充七县,巴中的恩阳河,岳池县的西部和北部,剑阁的东南部。
秦置县时阆中境域
青龙堡遗址位于白溪乡龙潭村嘉陵江边的梯田上。该遗址长300米,宽100米,从地层被切割的部分可以看到文化层的遗迹裸露在外。收集到的陶片可用于判断罐、盆、罐、小口罐、带罐、卷云纹瓦等的形制。还有一把落地石斧的残片,只有刀刃部分,也被收集了起来。这是秦汉时期的遗址。
彭坝遗址位于嘉陵江边彭城乡一个村庄的右岸台地。该遗址长1000米,宽100米,其文化层厚约50厘米,高出地面50至80厘米。收藏的实物有泥灰陶甄、泥灰陶盆、泥灰陶绳罐等。属于秦汉时期的遗址。
张一成
755-79000年:阆中县曾是巴基斯坦的首都,是自己的领地,很难辨认。“张余一”,位于今阆中东二十里白沙坝,应另建。白沙坝应该是张仪的阵营,然后扩大为一个域。
阆中彭城遗址试掘(阆中文管所供图)
明朝嘉靖,《禹贡》年前:张一成,府城东二十里,秦代所建,张仪老庙。初唐元年,我试图迁徙到阆中郡。顾祖禹《禹贡》年:东20英里o
755-79000年:阆中市,人称张。但张仪攻下阆中后回到咸阳,未必能亲自领导一个县城的建设。不过把它想成秦成也没关系。秦城位于白沙镇周边。原来的城市用三面环水做屏障,新建的城市不一定四面都是土城,有的用四面环水做屏障。
秦汉阆中遗址
艺术《山经》年:《汉书地理志》年。元朝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皇后定居巴郡,统治江州。055-79000还说张仪等人定居巴郡,辖江州。但通过查阅相关史实,上述记载不够准确。巴的郡政不只是江州,最初的行政应该在阆中。公元前314年,江州被楚国占领。当年张灭巴后“挟王而回”,回到咸阳,而不是攻打当时属于楚国的江州。第二年,他受命使楚,要拆散齐楚联盟,不可能发动对楚战争。虽然有传说说张仪建了江州,但张仪这时并没有去江州,所以当然没有建江州这回事。那么,当时的巴县县令能设在别的地方吗?据有关资料,当时嘉陵江流域只有阆中理想城,巴县不可能设在其他地方。故新版《禹贡》 (1993年版)说:“巴郡初治可能在阆中。”直到秦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才出兵攻打被楚国占领的黔中。三年后,公元前227年,蜀国总督张若攻占了吴楚县,夺回了鱼凫等地。在这两次进攻中,秦国虽然没能消灭楚国,但夺回了楚国占领的巴基斯坦故土。这时候张仪可以去江州建城了。所以《山经》在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公布:“巴郡从阆中迁到江州,建江州城。”
阆中秦时为巴郡治所考
755-79000年:汉王调兵东临左陈仓,定三秦。
755-79000年:高涵灭秦,与、蜀齐名。阆中人有个好榜样,有个恩重如山的谋略,知道皇帝一定是天下的,说皇帝为了养民,想和秦订立盟约。土地建立于秦朝,国号为长安张健乡。皇上会求关东,万民归家。皇帝称赞他的工作,但不能伤害他的意图,所以他听了。“财富不会回到你的家乡,”他说。“就像晚上穿衣服绣耳朵一样。”冯迁居阆中,做一个善良的乡下人。保持你的眼睛固定。镇(县)侯。故称三秦、范三厚之死。
755-79000年:刘邦留在萧何镇守巴蜀、汉中,部署将领,以夷人(班羽)为先锋。这年(前206年)五月,他从旧路(县名,武都)发兵,先攻张寒所辖咸阳以西地区。张寒派兵迎敌,双方在田陈仓(今宝鸡)会师。张寒一败涂地,节节败退,转战濠州(今赣县),又一败涂地。刘邦军入咸阳,八月在雍定居。辛弃疾、翟王栋”都跪拜了,于是他们决定封管仲。在这场战役中,阆中各地人民英勇善战,身先士卒,为平定三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唐人在阆中的首领范牧为故里长安。但他住在阆中,不想出远门。刘邦要进攻关东时,阆中人要求回国。刘邦知道自己无法强迫这支部落。。,因为称赞他的功绩但又不能违抗他的意愿,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对范牧说:“富贵不还乡,就像晚上穿衣服,绣耳朵。”故迁阆中“辞赋乡侯”称号。范牧辞职,刘邦封他为汉中勉县侯。范牧连续三次被封为侯,被称为“三、三侯范”。据公元《禹贡》年,刘邦也
755-79000年:阆中有渝水,大部分人生活在水的周围,所以生性勇武。汉初为前锋带头。帝曰:“此为伐周之歌。”人学习很有趣。今天,它被称为巴渝舞。重庆舞是由阆中、渝水的巴人创造的民间舞蹈。人天生勇敢,喜欢唱歌跳舞。当汉武帝刘邦斩了三个秦简达汗,他就被提升为汉军前锋。他们“舞唱勇锐”的气势和战斗力深得汉高祖宠爱,将宗仁的军舞命名为“巴渝舞”,传入朝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几经更名,但依然兴盛。唐朝以后,“巴渝舞”从宫廷中消失,无人知晓。然而,它仍然在民间代代相传。经过演变,原始武舞演变为祭祀舞和仪式舞。流传至今的“八仙鼓”(又称“巴乡鼓”),是经过演变的“巴渝舞”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仙鼓”是一种长柄双面兽皮鼓。鼓面绘八仙或图腾图案,直径约30-40cm,鼓柄约120cm。八仙舞是10人以上的群舞,适合广场表演。表演时,沙锣齐奏,鼓手紧随其后,击鼓呐喊,不断变换队形,威武雄壮。
阆中县地图
(注:左上角的绿色小方块是首尔站点)
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阆中人范目率賨人助汉军平定“三秦”。分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
重庆一矛,安两弩,。。三,行四。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斗舞”。“战斗”,武器,“战斗”就是战斗;伴奏是鼓声。班固《山经》年:“巴渝鼓手,三十六人”。他说的是乐言宫廷的巴渝舞。在战场上的巴渝舞中,有多少人打仗,就有多少人载歌载舞:在战线前方作战的人观看,大声呐喊;伴奏后面击鼓跺脚增加力量。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先唱后舞”。在《司马相如《山经》中,他这样描述巴渝舞的壮观景象:“千人歌唱,千人和谐,山头震撼,山谷摇曳。”为了“炫耀士兵”,朝廷在接待“四夷使者”时,经常表演巴渝舞。
巴渝舞
巴渝舞
巴渝舞
755-79000年:落霞红,巴县阆中人。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0-104年),为了改革历法,招募了天文学家,在老乡乔龙的推荐下,夏虹从家乡到都城,使公元《禹贡》年。制定后,汉武帝让他担任仆从(顾问),他没有被接受就辞职了。
汉代为巴渝舞配了4篇舞曲
(前156-前87年)复姓落,本名洪,字长工,巴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是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法的主要创始人。他以在历法和天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而闻名,是。。最早的历法学家。他对。。天文学的三大贡献是:
(1)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了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新历法《禹贡》年(即今天使用的农历);
(2)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精密完整的观测仪器——浑天仪;
(3)他提出的浑天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
公元前1l0年,西汉武帝元封元年,阆中人落下闳应诏赴京城长安参加历法改革。
西汉建立之初,仍沿用秦历,即“颛顼历”。从汉武帝到元丰年间(公元前110-105年),经过100多年,误差积累已经很明显。所以太师让司马迁等人建议改历。汉武帝颁布诏书,广泛招募民间天文学家。在同乡乔龙的推荐下,夏柒来到首都长安,参加历法改革工作。
在改变历法的过程中,形成了18种不同的历法。经过比较,汉武帝维
755-79000实行后,遭到司马迁、张守望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出要改回阴历。为此,朝廷组织了为期三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查阅了太初历法和古代六历的资料。结果表明《禹贡》更符合天象。此后(公元前104-84年)一直沿用了近200年。汉武帝为了表彰夏虹的功绩,特封他为侍中,但夏虹辞官不肯接受,隐居在罗亭。
2004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红小行星”,以纪念著名天文学家落红。
夏柒
e10b592258ab5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2632106&x-signature=NPTbla2Gqp69Inm45u5DdpFqHV4%3D" />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位置
农历二十四节气图
古六历
汉·班固在《汉书》中提到了我国古代的
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其实都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用的历法。六历都是阴阳合历,都以19年7闰的闰周和364日的岁周为基础,故又称为四分历,区别在于各家所取的历元(就是每一种历法所规定1年、1月、1日的起点)不同。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统一推行“颛顼历”,结束了战国以来历法混乱的局面,大大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古六历中,颛顼历“疏阔中最为微近”,比较合于天象。
浑天仪
古人在测定季节的时候,已经发现了一年中的季节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位置有一定关系。但观测太阳与观测星辰不同,因为太阳太亮了,人们看到太阳就看不见星星,而观测者不能借助恒星作为指标或背景,便无法测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所以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即观测恒星的相对位移来测定。于是,古人发明了简单的观测工具土圭,又称圭表。
落下闳在土圭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制出了直接观测天象的测天仪器,这就是浑天仪,又称西汉浑仪。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座天文观测仪器。
落下闳制作的观测仪器,即浑仪(又名浑天、浑天仪),是由赤道环绕和其他几个圆环同心安置而成,直径8尺。有的环固定,有的则可绕转,还附有窥管以供观测之用。
浑仪由赤道环与望筒组成。赤道环的装置与天球赤道面相平行,环上刻有精密的度数,天文工作者通过望筒观测得知某一时刻某一星辰在赤道上运行的赤道度数,再参照古时的钟表——漏刻。即可推算出日月五星等天体的运行快慢.还可以很方便地测算出赤道二十八宿星区的相距度数。称赤经差。这是古人制订历法的重要依据。
联合国总部的浑天仪
在欧洲,一直到16世纪左右,才出现与我国北宋时期所制浑仪同等水平的天文观测仪器。
经落下闳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用了两千年。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13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测过。
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西汉宣帝时,曾任大司农中丞的著名天文历算家耿寿昌通过落下闳浑仪,测出太阳和月亮在二十八宿赤道上各个天区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
落下闳浑仪关于五大行星会合周期的观测推算,其与现代所测定的数值比较:误差最大的火星为0.59日,误差最小的水星,仅仅相差0.03日,即43.2分钟,已经相当精确。
落下闳与他发明的“浑天仪”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巴蜀故地设立益州,阆中归益州管辖。
公元155年—158年,东汉恒帝永寿年间,云台山上刨建云台观。
云台仙山
明嘉靖《保宁府志》载:云台观创建于东汉恒帝永寿年间。
《十道记》:“灵台山在(阆中)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升仙之处。”杨林由先生认为,灵台、云台,实为一山。
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创立了道教24治,云台观为成为17治,即下八治之首。为张道陵传道炼丹大药之处。
公元1358年(元至正五年)扩建,遂成三观相连。东观、中观属阆中,西观属苍溪,有钟楼。寺前有玉丹、玉鱼二池,寺外有松根、蟠桃二岩,麻姑、芙蓉、平仙、峻仙四洞。清代以来,仍称云台观。
1953年,调整县界,云台观及山上田土全部划规苍溪。
1984年,西观钟楼拆毁,观中碑碣散失殆尽,所幸洞岩石刻完好无损,今渐修复。
云台观现有张道陵墓、飞仙洞、炼炉、炼丹池、丹灶堂、九转亭、浸药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四洞、玉丹亭、玉鱼池、松根、蟠桃二岩等遗址,被誉为“云台仙山”,为阆中十景之一。
阆中云台观(换阆中自己拍摄的)
张道陵
东汉·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他的八世祖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两汉王朝,被封为“留侯”。张良功成身退,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也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
《太平广记》载:张道陵“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汉顺帝时,张道陵来四川修道,居阆中云台山传道、炼丹,并作道书24篇,创立道派,成为。。历史上的道教始祖。
云台仙风
明杨瞻
深山爱景不知还,
只为深山见好山。
玉女房边风淡淡,
碧桃花外鸟关关。
云移树色供清玩,
水弄琴声笑开颜。
光转井栏八卦剥,
苍苔铺石尽成斑。
公元201年,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刘璋三分巴郡,以阆中为巴西郡治,筑土城,后人称为“汉城”。
《阆中县治》载:公元194年(东汉兴平元年),征东中郎将赵颖(安汉人)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今南充)。公元201年(东汉建安六年),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
到东汉献帝建安六年( 201)至成汉嘉宁二年(347),阆中又为巴西郡治。东汉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八县。
《四川通史》载:东汉晚期,发生了巴郡分郡之议。此事从安帝、顺帝时期,巴郡郡椽们首议开始,至建安六年(201)刘璋确定‘三巴’郡名,前后经半个多世纪。据古籍载,安、顺时期,巴郡郡椽百余人次,先后向历任都守提出分郡建议,皆被置之不理。孝桓帝时,泰山人但望任巴郡郡守。郡守椽吏赵芬等二十人,再次要求分郡。理由是:巴郡辖地太宽,有时下县,往往冬季去夏季才能返回,夏季去冬季才能返回;百姓到郡治服役等,往返时间太长;郡吏家中发生丧、吉、凶各类。。,难及时相见。水陆交通艰难,山有野兽猛龠,赶路者常陨身江河,投身虎口。永兴二年,但望上书朝廷,要求分郡,朝廷置之不理。
汉城
明嘉靖《保宁府志》载:阆中城在嘉陵江北,与锦屏山相对,为后汉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刘璋所筑。
《四川通史》载:“汉初刘璋筑土城”,即城墙主要为土墙。到了东汉时期,城墙开始采取泥土夯筑砖砌外层的建法。
《阆中建设志》载:阆中可指认的城为汉城,遗址在今城北郊王家咀营房一带。遗物有九块石,毁于1938年修飞机场时,地点在今靶场即清代演武厅附近,为汉城北门残余,石上杠洞犹存。在王家咀河坝,距今河岸150米处,又有巨大石条砌成的码头及河堤遗迹,地址汉城西门外。据明嘉清《保宁府志》和清咸丰《阆中县志》所载,汉城在唐代曾三次迁徙:一次是贞观十一(637年),徙州东二次是咸享二年(672年)徙盘龙山侧。三次是武后载初元年(689年)徙县治于张仪城。迁徙原因是江水啮城。但除武后载初元年徙20里外,其余两次不过三五里。迁徙的主要是官衙机构,但由于房舍街衢,迭遭江水摧损,所以城市逐渐南移。唐玄宗之后,城址基本稳定。
刘璋
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人。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继其父刘焉任益州牧,至建安十九年(214年),益州被刘备夺取,统治益州凡二十年。
刘璋秉性温和、仁慈,他的手下共同推选他为继承人。后刘璋领益州牧,张鲁对他多次挑衅,刘璋怒而杀其母及其弟,二人便成为仇敌。
刘备的。。将刘璋围困在成都。其时,当时成都尚有三万精兵,粮草足够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愿死战。但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投降。
荆州南方四郡(含益州)
公元214-221年,巴西太守张飞增修阆中城。
《阆中建设志》载:蜀汉,张飞任巴西太守时,增修了阆中城。
张飞
《三国志.蜀书》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计,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
八蒙摩崖张飞书
汉桓侯祠
桓侯寺,也称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明代又 叫雄威庙,位于古城西街北侧,距今有1700 多年历史,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汉桓侯祠包括张飞的陵墓和祭祠,原祠虽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由大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张飞葬身于阆中。阆中人慕侯之忠勇,且遗惠于中民,故于墓前立庙奉祀之,前蜀刺史崔善《新建巴蜀郡守张桓侯记》云:“自桓侯之死,迄今五百年,土宇几更,墓田如故。”
至宋,宋曾巩《桓侯庙记》云:“张侯之冢 ,至今千余有年,而庙祀不废。公元1620年(神宗万历史48年)重修。越二年,至1622年(启宗天启二年)落成。祠前有公元1612年(明神宗万历12年),铸铁狮一对。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阆中时其一胸前被击一洞。
山门有敌万楼。楼下置唐宋铸铜佛三尊。大殿有张飞塑像,墓拱中有铁铸张飞坐像,前置万历47年(1620年)铁铸油鼎,天启元年(1621年)铁铸香炉各一。
“文化大。。”中,塑像、铁像、铁鼎、铁炉、铁狮、铜佛全毁。1984年年以后,陆续培修祠墓、重塑泥像、重雕石狮、重置石鼎,新悬匾联等。使之焕然一新。
1991年3月,四川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谒桓侯祠墓
清.许磐
敌万人偏与士伍,将才即此难比数。智勇功名震一时,英灵俎豆馨千古。吁嗟乎孙曹割据成灰烬,何。。一杯土。
汉桓侯祠联
清梁清芬
上通南郑,下接西川,全仗葭关之险。想汉天子业虽偏安,藉此可能成一统。
誓灭东吴,气吞北魏,常昭阆苑之灵。看张。。神留遗像,至今犹觉恨三分。
张飞庙一角
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阆中为北巴西郡治。
公元509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八年,置南梁北巴州,州治阆中。
县保城。
公元553年,魏恭帝元年,置隆州,州治阆中。
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因避隋文帝杨忠讳,改阆中县为阆内县。
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治阆内。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巴西郡复改为隆州,阆内县改为阆中县。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阆中建开元寺。
开元寺
开元寺在城东郊。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铸“开元通宝”钱币。开元者,开新纪元也。开元寺的含义与此同。公元655年(高宗永微六年),高祖第十九子鲁王灵夔来守隆州时,开元寺已是名刹。住持高僧宣释,博通经曲,灵夔异之。
武后天后元年(公元690年),诏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阆中开元寺遂为大云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敕天下大云寺并改为开元寺,阆中开元寺遂复旧名。公元1933年(元至元五年),大佛寺摩崖碑刻有“传灯弘教大师开元禅寺住持定禅”题名,可知元代尚为阆中大剎,后渐残圯。
公元1496年,明代寿王祜封藩保宁,在西城修建王府,将明初的观音寺拆迁到开元寺旧址,重新进行修建。从而使观音寺取代开元寺成为阆中最大的寺院。
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
明.元稹
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
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
公元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袁天罡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测步王气”,首次到阆中。
《新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中有望气者谓西南千里外有王气。传太宗令袁天纲入蜀步王气。至阆中见此山,以为王气所锺,乃凿断蟠龙山脊,至今称作锯山垭。
《古今图书集成》载:“唐贞观中,有望气者上言太宗,观测天文,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袁天罡测步王气,由长安到四川,行至阆中,果见灵山嵯峨,隹气葱郁,其脉在蟠龙山山系之小蟠龙山鞍部。袁天罡在此处凿断石脉,水流如血,阆中人呼其地为锯山垭。”此地现今尚在,有守城者在此设关,又名“锯山关”。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袁天罡奉旨到阆中建观星台以观天象。
《阆中县志》载,袁天罡“官火山令,善数术,居阆中蟠龙山筑观星台,以观天象。”唐朝初年,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奉皇命到阆中建观星台以观天象。
《阆中建设志》载:袁天罡、李淳风寻访先贤遗迹,二人不谋而合,会晤于蟠龙山锯山垭后定居阆中,留下了观星台、天宫院等古迹。
袁天罡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书。
《唐书》记载袁天罡最著名的相术传奇事迹,是为女皇武则天看相。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法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孩儿,若为女子,当作天子!”不幸言中。
袁天罡在唐太宗时官至火山令,专司全国地理勘舆之职,于高宗永徽5年(公元654年)来到阆中,并在蟠龙山筑台观天象,后沿隆山驿古道入阆中西南的天宫乡,因见其地理格局朗阔,风水绝胜,有如仙家灵地,遂定居于此,命终后葬于观稼山。
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高祖第十九子鲁王灵夔为隆州刺史,为政清简,不事营建,数年后徙绛州。
公元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李淳风循剑阁石牛道入阆中。
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好友。其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循剑阁石牛古道入阆中,追寻挚友袁天罡察得的“风水宝地”,后亦定居于阆中天宫乡,死后葬于五里台,与观稼山袁天罡之墓遥遥相望,在。。风水学的历史上,传为千古奇事。
李淳风
《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生于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岐山镇)。17岁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李淳风对唐初行用的历法《戊寅元历》做了详细研究,对这部历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修改意见,时年20多岁。因此,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他的主要贡献:
改进汉代落下闳发明的浑仪,加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古称三辰仪),使天文观测更便捷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唐以后所制浑仪都仿此结构,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复制的古浑仪亦仿此结构。
他受诏主持注解《周髀算经》和《古算十经》颁行为全国教材,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对后世东方数学影响巨大深远。。。、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一直沿用到近代。李约瑟博士称其为:“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解”。
他上书改进《戊寅元历》,唐太宗亲自主持专家评议,最终采纳了李淳风七条建议。
他编著《晋书·天文志》时,总结的慧星尾“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常背太阳的规律,比西方早九百多年。被李约瑟誉为“天文学知识的宝库”,对后世天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他集近40年对天文观测、推算的成果,编制了《麟德历》,术者称其精密。
他在淳风村隐居期间,用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观风、测风,并将风定为八级,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古代科学家,1000年后,欧州人才在李淳风所定八级风基础上细化为十三级风。
《推背图》影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 原函原套
《古今图书集成》
公元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为隆州刺史,建阆苑。
杨林由先生考证,唐高宗调露元年,滕王李元婴为隆州刺史,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造,华丽拟于宫殿,称为隆苑,在城之西隅。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千余年来,阆苑成为阆中县名和邑名之别称。除隆苑外,李元婴还兴建了南楼、玉台观、滕王亭等,自唐迄今,阆中古城第一次大的开发和营建。
滕王李元婴
李元婴是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李世民当皇帝后封他为滕王。李元婴恃才旷物,诗酒为伴,高朋满座,对。。不感兴趣。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对他爱护有加。
太宗之后,高宗李治继位,将他贬到了洪州(也即现南昌)。李元婴到洪州后,在赣江左岸建起滕王阁。自此在阁中与四方名士高谈阔论,饮酒作赋。
高宗闻知此事,下旨拆除了滕王阁,从洪州再贬滁州。李元婴到了四面皆山的滁州后,依然逍遥自在。未已,高宗又将他贬往隆州(阆中)。李元婴一到隆州,便择一优美处建滕王亭。每日坐亭中四顾山水,操练丹青,心无旁骛。特别是当地蝴蝶众多,日日绕亭翩然而飞,令李元婴的眼睛一亮,于是日夜揣摩,苦练画蝶之法。数载之后,他画蝶的技法已有了大名气,故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之誉。他也因此成为滕派蝶画的鼻祖。
阆中滕王阁
滕王阁坐北朝南,是一座王宫式建筑。楼上楼下共有24根朱红大立柱,顶着两层檐的大屋顶巍然屹立。阁内金碧辉煌。从滕王阁右边上行数十步,是一狭长的爬壁长廊,有摩岩石刻,刻满历代诗文。明代邵元善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字大如拳,笔法苍劲。
在阆中滕王阁,现在还保留着唐代佛塔一座。该塔为四方形塔基,刻有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该塔有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无论朝任何一个方向看,塔身都朝一边倾斜,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文物界和建筑界引起轰动。被称为“唐代斜塔”,经过专家考证,由于此塔建筑艺术珍贵,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王阁(换自己拍摄的)
大殿(换自己拍摄的)
唐代佛塔(换自己拍摄的)
来自http://www.lz179.com/520/60.html
华光楼(南楼)
华光楼初建于唐代,后毁于火灾,于明代重建,在清朝时又得到修复。唐时该楼名为大观楼,明时为镇江楼,清朝复建后更名为华光楼。
华光楼位于上华街和下华街之间,紧靠嘉陵江岸,正对南岸南津关连峰楼,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此楼建在唐滕王元婴所建南楼的旧址上,故明以前仍称南楼,清代以来称华光楼,历代迭遭火焚,现存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原占地8亩,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华光楼是一座过街门楼,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共四层,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全盖以翠绿色琉璃瓦,脊饰繁复,重脊套人、兽、邸(古指鹞鹰)吻,正脊为珠宝形叠顶,高达3米。各层装以花隔门交有回廓周匝,楼层内有“阆范十二楼”缩影和名人书画。登览古城风光,美不胜收。宋仁宗时知州李献卿《南楼》诗云:“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可知华光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楼底石台基南北向起拱形门洞,供行人通过,石供门上刻有当年红军标语。底楼侧门上有郭沫若题写的“独秀三巴”四个金字的横匾一道,上、下华街和华光楼内外,昔日为阆中闹市区,金玉麟《夜登华楼》诗写道:“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
公元704年,大周长安四年,铸武后铜钟。
武后铜钟
武后铜钟是一口直桶式铜钟,又叫做佣钟。它造于“大周长安四年(704年)”,高79厘米,直径57厘米,材料为青铜,重400斤(唐制),现重160公斤。
铜钟顶部挂钮为交融组合的四条游龙,形象生动,铸工精湛。钟身四周有双层方井纹上下两段,顶部铸有“武周新字”莲花瓣纹,形如开放的莲花,花中有虎纽。有阴文70字,内有武则天执政时新造和公布推行的双沟字,字迹清秀遒劲,记叙了铸钟的时间地点和原委。
铜钟外形精美大方,铸造工艺精细,发声宏亮悠长。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记载,铜钟先置保宁府署内,旧置衙神祠,以后移府署前清远楼、南楼,清乾隆时又移府署后凤凰楼。建国初,与省重点保护文物天宝铁塔一起置东门铁塔寺,1956年便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又移张飞庙。
武后铜钟为何流落阆中呢?据说武则天执政时期,合州(今合川)庆林观主蒲真应等为取宠于圣上而铸造了一口的铜钟。据考证:因为钟重400斤,由陆路运往长安太困难,便由水路溯嘉陵江运往长安。运至保宁府(今阆中)时,传来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死去的消息。蒲真应觉得现在送钟已无必要,返回又嫌太重,因此便遗弃了铜钟。
“文革”中,有人以破“四旧”为名,企图砸烂卖铜。不知是谁出面保护使之仅伤其挂纽,后为阆中中学师生收藏,送交文管部门保存,而天宝铁塔却在那次浩劫中毁于一旦,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
武后铜钟距今1260年了,但仍光亮如旧,敲之,发声清宏。据说,这样的钟全国目前仅存一口,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后铜钟(换阆中拍摄照片)
《南充晚报刊唐代铜钟》
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铸造保宁铁塔一座。
铁塔寺
阆中铁塔又名保宁铁塔。原塔在四川省阆中县城内广场之东南隅。1956年,省文管会曾派员调查,将其资料收录在《四川文物简目提要》一书中(油印本)。铁塔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铸造,覆以八角亭。塔顶为石造,塔身铁铸,高4.32米,呈八面柱形,每面宽38厘米。塔身满铸八分体隶书阳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为国内所罕见。清末及民国初年,寺为小学,后为幼稚员。其后寺圯,惟余铁塔。“文化。。”中,铁塔碎毁,遂无遗迹。
公元763年,唐玄宗天宝四年秋,杜甫来阆中悼房琯,冬归梓州。
阆山歌
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阆水歌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公元791年,唐德宗贞元七年,阆中人尹枢状元及第。其弟尹极宪宗和八年(公元813年),状元及第。时有“梧桐双凤”。
尹枢状元卷上加盖“尚书礼部之印”。
尚书礼部之印唐
(补贡院中的状元卷照片)
公元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 何居士凿岩刻大佛摩崖造像,为释迦座像。
大佛寺(东山园林)
大佛寺因崖峦石刻释迦坐佛得名。据府县旧志载,公元985年(宋太宗雍熙二年)敕名“永安禅院”。公元1103年(徽宗崇宁二年),因院名与皇家永安陵相犯,避讳改名“福昌院”。明代复称大像寺,亦称大佛寺。但明清至今,通称大佛寺。
对大佛创建时间,历代有宋太宗雍熙年间、宋太祖开宝年间、五代唐天成年间诸多说法。公元1982年,在佛像南侧石壁,发现《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刻,据碑记计算,成像距今已1200余年。
据崖龛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阆中人何居士所刻,成于公元809年以前。
这座位于嘉陵江东岸大像山上的大像山摩崖造像,主体为崖峦石刻大像。这尊释迦坐佛,就天然石崖凿造而成,高9.88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头饰螺髻,脚踩莲台,袒胸露怀,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无畏状,衣纹凸起,端庄慈祥。
五代龙德元年(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000余尊,整齐排列,工艺精巧。
宋神宗元丰八年,对大小佛像贴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新建千部华法经藏楼。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对大小佛像进行彩妆。元惠宗二年(1336年)为大佛贴金身。民国年间,佛金为人盗剥。
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 大佛旁有观音像两尊:一为南海观音,一为送子观音。大佛右侧有石窟两龛,内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罗尼经幢一处。摩崖石刻中现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记等石刻特别珍贵。这份敕改“永安禅院”为“福昌院”的诏书,被原样凿刻在大佛右侧的石壁上,现仍依稀可见,极为珍稀。此外,在大佛寺左侧摩崖上,刻有楷书“虎溪”两个大字,每个字长5米、宽4米,恢宏刚劲,为“上柱国注赐金鱼袋统治河中母恩书”。传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来此采药,在这里治好一只生病的老虎,这条山溪遂有“虎溪”之名。今更置药师庙,以为纪念。
大佛寺右侧还有大像精舍和黄家亭子等名胜古迹,占地164亩,建筑面积2735平方米。大像精舍为凿造大佛的何居士居家礼佛之处。黄家亭子杜甫曾游,并有咏黄家亭子诗二首,“野畦连蛱蝶,江槛俯鸳鸯。日晚烟花乱,风生锦绣香”,杜甫诗盛赞这里的田园花草和临江风光的秀丽。
自唐以来,寺内历代摩崖碑刻甚多,除天然剥蚀者外,未遭人为破坏。其中最有价值的有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阆州永安院新建千部法华经藏记》、宋徽宗崇宁二年《敕改福昌院牒》、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福昌院桩大像佛记》、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大佛寺摩崖记》等,皆完好。
大佛寺殿宇历代屡毁屡建,明嘉靖间曾全面修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府庄学和斥佛崇儒,拆大佛寺楼宇,取其巨木建锦屏书院于东园故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比丘通明,心慧师徒募化善缘,重建大殿。嘉庆五年(1800年),县令李天培又拆迁锦屏书院,取其良材,重建大佛寺全部庙宇。其后寺渐圮毁,仅存大佛正殿层楼。文化。。中,层楼亦被拆毁,大佛暴露于风雨霜雾之中。所幸佛像及摩崖石刻碑碣龛窟,除自然剥蚀外,未遭人为破坏,被誉为国之瑰宝。寺楼多次被拆毁,现为1991年重建。
大佛尊像(换)
大佛寺全景
(寻《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图)
关于无陶新石器时代更多网友观点如下
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技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结束于5千到4千年以前。
海棠文学小说网站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小说阅读网,但是这个网站经常会出现过期,打不开的现象,而且网址也会经常的换
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