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赶走史迪威,代价有多大?得罪马歇尔,影响国共内战外援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缅甸战争是亚洲的第二战场,它在基本战略原则上和欧洲第二战场的情形恰恰相反。
在欧洲战场上,英美两国决定开辟第二个战场的目的,是要舒缓德军在东战场对苏联红军所施加的压力。
但是在亚洲,英美两国却对。。施加极端的压力,把它的。。分割使用,进行两地作战。亚洲的第二战场不但没有减轻日军在。。境内的压力,反而使之更为加剧。
1、《租借法案》对。。的区别对待
第二次缅甸战争终于在1944年春天发动,当时。。正被日军“一号作战”打得体无完肤,仅是指望把物资经由缅甸送进。。已经不能救燃眉之急。。。真正需要的是如何避免全盘瓦解。
因为假如。。果真不幸瓦解了,那么美国的物资援助根本无处可送,但是英美两国对于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无动于衷,它们依然决定在缅甸北部发动战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救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燃眉之急。
至于中美在《租借法案》上的争端,则可先回顾。。战区存在的种种问题:
(1)缅战失败后,美国《租借法案》的援华物资须仰赖空运,经由印度运输至。。。
但是,以空运运输的《租借法案》的物资,效果不佳。
又罗斯福总统已同意,欲迅速给予。。轰炸机以及运输机,共计456架。但是直至1942年6月17日,。。手中只有5架运输机而已。至于空运吨数,5月份只有80吨,6月份106吨,7月份731吨。
此外,。。战区所需要的物资被军需品分配(.....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MAC)列为第3级及最后使用权。对于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也毫无掩饰地表示不满。
(2)战争期间,军需品分配(.....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对。。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却无。。参加该(.....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
军需品分配(.....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隶属于美英参谋首长联席。。,。。因非美英参谋首长联席。。的会员而无法参加军需品分配(.....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
直至1942年4月19日,蒋介石再度诚恳地向美英参谋首长联席。。说明。。对日作战的重要性,请求准予。。入会。
然而,美英参谋首长联席。。虽知。。对日作战的重要性,却仍然婉拒。。入会。
。。被拒加入美英参谋首长联席。。,主要的原因系美英参谋首长联席。。的会员共同规定:
凡属该理事会成员必须负担生产军需品之费用,而理事会的功能即是分配军需品给各会员国。
因此,美英参谋首长联席。。认为。。对于美英合资的军需品,未能捐献或出资,仅欲多分一些军需品,所以拒绝。。入会。
引发蒋介石与史迪威冲突的导火线,系6月26日宋子文获悉《租借法案》援助。。的军需品,美国欲延迟至1942年7月才装运。宋子文对于此事,强烈表示不满,并有意辞职谢罪。
美国减少供应《租借法案》的援华物资,系在第一次缅战大败期间以及日本开始大规模进军浙江时,当时,的确对。。造成很大的困扰。
6月20日,史迪威也曾向美军部报告说,空军《租借法案》的援华物资给予。。,达不到。。要求数量的十分之一。
军需品分配(.....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虽知道。。应该分配有45000吨物资,但却只核准数百吨军需品于未来数月运交给。。。
2、史迪威对共产。的同情
此外,由于盟军未经蒋介石的同意,就任意把隶属。。战区的美国第10联队空军改调中东,以及军需品分配(.....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在7月份断然拒绝空军将任何物资给予。。,再加上宋子文控诉史迪威,搁置美方欲给予。。战区飞机的申请案等。。之冲击,中美双方的关系一时之间异常紧张。
罗斯福总统看到事态十分严重,改由电报向蒋介石解释说:
“因为以德军为主,轴心国的。。迅速入侵中东,而且,印度与。。之间的航空线路将被断绝。如果未能中断其侵略的行动,我们到印度的海路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因为情况这么危急,所以美国尽力将一切力量移往中东作战,而唯有如此始能确保。。战区的海空航线的通畅。但此事更加显示盟军重欧轻亚的战略。
1944年6月底,日军进攻衡阳,该处为。。东部的主要空军军事基地,是通往桂林的要塞。衡阳失守后,日军直扑桂林,使得。。战时首都重庆以及昆明都受到极大的威胁。
此种危急的战况,使得美国更加希望国军与。。。。合作,期盼增大作战力量,共同对抗日军之侵略。史迪威欲指挥。。。。的念头从未消失过。
1944年9月史迪威给马歇尔的密件说:
“我们必须将支持。。的租借武器给予。。。。,他们将为美国作战,他们与我联络,愿接受我的指挥而不愿接受蒋介石的指挥。”
史迪威有意武装。。。。并指挥。。。。的想法,亦加深了蒋介石对他的不满。
蒋在日记中提到此事言:
“此其(史迪威)必受‘共产。’所主使,而且其语意有威胁之意…此史实一最卑劣糊涂之小人。余不屑驳复,乃置之不理,表示拒绝其干涉之意。”
当时史迪威的。。顾问戴维斯及其周围幕僚,如谢伟志(John Stewart Service)、陆登(Raymond Paul Ludden)以及爱默森(John K.Emmerson)等,都是共产。的同情支持者。
柯贝克(Kubek)著的《远东如何失去》一书指称这些人在1943一1944年主导并改变美国对华政策,其影响甚至直到1949年。
史迪威对。。共产。人的同情也是蒋史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3、。。。。指挥权之争
1944年7月4日,马歇尔向罗斯福建议,请蒋介石任命史迪威统帅。。。。,因为“史迪威是能统帅。。。。对日作战的唯一人选”。
罗斯福接受了这一建议,于7月6日致电蒋介石,要求他授权史迪威全权指挥在华一切。。包括。。。。,以抵御日军的进攻。
罗斯福强调:
“倘欲挽救危局,余认为须迅采紧急之措置,鉴于现状之危急,余意应责任一人,授以调节盟国在华资力之全权,并包括。。。。在内。”
对于把军权交给史迪威,并让。。。。享有获得美国物资的权力,蒋介石当然不会同意,但对罗斯福的电报他又不能一口回绝。
蒋介石于7月8日回电给罗斯福总统,原则上,他同意罗的提议,但请求保留一些条件,以待进一步磋商之后再决定。
1944年7月23日,蒋对罗斯福确认史氏的新职务,但是附带三个条件,必须在史氏就任新职务之前执行。
因为。。人民与。。的心理因素,三个条件之执行必须以正式的书面同意书交给蒋介石。
蒋介石的三个条件是:
(1)。。。。在同意服从。。。。的行政与军事命令之前,不可交由史氏指挥。
(2)史氏的职务、职权、头衔以及与蒋(.....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长的关系,必须说明清楚。
(3)全部租借武器的分配、处理必须与《租借法案》的条款之基本精神吻合,应完全归属。。。。当局或它的最高指挥官。
蒋介石预备。。。。当局,监管美国有关官员对租借物资的处理与供应的情形。
对“。。。。”一词,中美双方的解释有所不同。7月6日罗斯福函中之用语“。。。。”是涵盖“全。。的。。包括。。的。。”。
但是,蒋介石所认为的“。。。。”系指实际对日作战的。。,并不包括后备或正在训练中的。。。这是中美双方的。。。,因感受与立场方面的差异引起的不同理解。
4、罗斯福的最后通牒
1944年9月6日,曾在胡佛总统任内担任过陆军部。。的赫尔利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抵达重庆。赫尔利。。使华的主要任务,系在于增进蒋史之间和谐的关系,并且附带帮助史氏获取。。。。的指挥权。
在赫尔利于9月到达重庆之前,某些心理上与物质上的障碍皆已消除。
至于。。。。,赫尔利决定召回且加以武装,但在交给史氏指挥之前,须先经过全国。。的组织统一化。
9月初,罗斯福的私人。。赫尔利抵达重庆。
随即,中美双方就史迪威指挥权问题开始谈判。
谈判中,双方初步商定由史迪威出任。。。。前敌总司令,指挥编入作战序列的部队,而不是所有。。。。。
但就在此时,蒋介石要求史迪威调遣在缅甸的驻印军去攻八莫,否则将撤走在滇西前线的。。。。。
史迪威陷入了困境,他无法照蒋介石的要求调派刚攻下缅北重镇密支那的驻印军向八莫进军,但如果在滇西前线的。。。。真的撤走,那将意味着他一直为之努力的收复缅甸、打通滇缅公路的计划将会付诸东流。
史迪威急电华盛顿,将这一情况报告马歇尔。
马歇尔是史迪威的坚决支持者,并且一直主张采取强硬手段以促使蒋介石对日作战。
当时罗斯福正与丘吉尔在加拿大举行。。(Octagon Conference),随后,罗斯福总统与丘吉尔首相即订立一项计划,声明如果。。自缅甸撤军,英美双方仍须充分合作,欲于最短时间内将日军全部歼灭,收复缅甸。
罗斯福发给蒋介石一份通牒,要求他须对从缅甸撤军的提议可能导致的后果负起全部责任。此份正式通牒系由美军部作战署起稿经马歇尔修正,再以特殊编号的正式外交文件形式于9月19日送达重庆。
此份通牒还附加指示史氏:
“亲自交给蒋(.....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长,四十八小时内将蒋的答复送至华府。”
9月19日,这份经罗斯福签署的电报到了史迪威手中。赫尔利看过电报后,马上就被信件的文字所震惊,认为不应该此时交给蒋介石,理由是他认为史迪威指挥权一事即将大功告成,不宜节外生枝。
5、绝地反击的蒋介石
但是史迪威坚决主张无权截留总统电报。在蒋介石正和宋子文、何应钦、白崇禧及军事(.....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会的要员举行重要。。时,史迪威当着众人的面将罗斯福的电文交给蒋介石,并请朱世民把译文当场宣读。
罗斯福在电报中要求蒋介石立即委任史迪威全权指挥所有。。。。,否则,“必须准备接受必然之结果及负完全之责任”。
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口吻当然使蒋介石恼羞成怒,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
而史迪威向蒋介石交这份电报时的心情在他后来写的一首小诗中也表露无遗:
“我等待复仇已良久,机会终于来到。我瞪眼怒视小人物,朝他腿上飞去一脚。”
当天晚上,蒋与赫尔利共进晚餐。蒋介石相信这份最后通牒系史氏要求马歇尔以及罗斯福总统发给他的。
蒋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要求替换史迪威,称史迪威非走不可。
蒋介石写道:
“史迪威之阴险卑劣已达极点,余甚悔,去秋收回其撤职之成议,而致今日陷入苦境,以后对外国人如觉其不妥应即罢撤,一经罢撤无论有任何理由亦不可收回成命,以致打蛇不死,养成奇祸。”
蒋于9月25日向赫尔利表达了史迪威必须辞去。。战区参谋长之职,由。。战区调遣离任的强烈要求,并要求罗斯福另选派一深具友谊合作精神之将领以接替史迪威。
同时蒋致电信给在美访问的行政院副。。孔祥熙(并转蒋夫人),在电文中说:
“史迪威决难再留,如有人来说情,应严正拒绝,并请其速撤换以免阻碍今后之合作也。”
6、胜利的代价
10月18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正式召回史迪威。几天后,史迪威愤愤不平地离开了重庆。
正如我们现在已经熟知的,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信件声明,美国。。在当前情况下,不拟负担。。。。作战指挥的责任。在蒋介石提名的三位美国将领中,两位另有任务,无法调任。。战区。他因此可以任命魏德迈。。为。。战区美军司令,并由蒋介石同时任命他为联军参谋长。
罗斯福指出,原先的“。。——缅甸——印度战区”将分割成两国战区:
。。战区当然由蒋介石主持,但是缅甸——印度战区则由索尔登(Daniel I.Sultan)。。担任司令官。第14航空队则留在。。战区内。
史迪威离华后,魏德迈在。。战区参谋长任内,以同情、谅解与包容的态度对待蒋介石及其。。,并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且适时提出一些建言。
在魏德迈领导下,美国温和的说服力、坚定的领导力、丰富的财力和物力以及不张声势的作为,都达到了高效率的结合运用,使得美国发挥了一个盟邦可以指望的最大作用。
与此同时,。。。。也终于建立了对美国的信心,认识到美方的意见和物资对于提高。。国力的价值,因此给予充分合作和信赖。
齐锡生教授就认为如果中美同盟关系在更早时间就能够在这个稳定的基础上展开,那么。。在抗日战争里或许可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或许能够帮助。。领袖对和平的到来做更好的准备。
7、史蒋之争的影响
邹谠教授于《美国对华政策的错误》一书中曾说:
召回史迪威不可避免地给美国官员带来深刻的挫折感和失败感,这种感觉可与蒋介石认为美国非他不行的感觉相匹配。从那时起,只要美国官员把注意力转向。。,他们就被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所折磨。
他们感到,蒋并不想获得帮助。他听不进劝告,不愿意被人说服。向他施加压力是无效的。与蒋合作是否能实现美国的目的,成了很现实的疑问。伴随着召回史迪威而来的是罗斯福总统决定削减美国对。。的军事承诺,再次确定了从太平洋击败日本的战略。
如前所述,罗斯福不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大国了。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把远东战后的问题放在与苏联的合作上。在雅尔塔。。上,他欣然同意支持斯大林对。。的要求。在他与斯大林的一次谈话中,他把。。缺乏解决办法的现状主要归咎于国民。,而不是。。共产。。
罗斯福对。。的态度的确产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在召回史迪威和B-29型轰炸机基地于1945年1月从。。转移到印度之后,罗斯福对。。的兴趣大大减少,他加强研究在远东与苏联进行战时和战后合作的问题。
另外,史氏在。。的任期内也产生了另一个分水岭,即对。。共产。而言,其已能从被孤立的逆境演变成对抗。。国民。的顺境。
邹谠也赞同史氏对马歇尔影响很大的说法。
马歇尔是史氏的直属长官以及亲密的朋友,他非常知道史氏最后被召回时无助的往事,当时他曾全力为史氏奔波、求援,但是未能被罗斯福总统接受。
美国。。在调停国共内战不成后决定撤离。。,其很大一个因素系出于对蒋介石及国民。。的不信任和负面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抗战时史迪威对蒋介石。。的指控。
这一结果象征了美国决策在。。的严重挫败。换言之,蒋迫使美国召回史氏虽赢得了明显胜利,却埋下了后来失去。。的。。。
1941年珍珠港。。爆发后,中美成为太平洋战区最亲密的伙伴,然而美国与国民。。的联盟一开始就为痛苦和误解所分裂。。。是美国全球战略外围的一部分。
美国战略是欧洲第一,苏联第二,太平洋第三。美国只能推进对。。的更大援助,直到战胜德国以后,才能摆脱欧洲战事的危机,全力对付日本,而史迪威。。便是上述中美战时合作下的矛盾汇集点和缩影。
史迪威对蒋介石和共产。人的看法,影响及于后来美国的调停政策。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海棠文学小说网站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小说阅读网,但是这个网站经常会出现过期,打不开的现象,而且网址也会经常的换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