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两个堪称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一是汉玉,一是封泥。”7月25日,“大暑”刚过的周日上午,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副教授刘志贤在他的《二十四节气里的“。。汉字”》之“大暑”讲座开场时,自豪地说。
《二十四节气里的“。。汉字”》是刘志贤在徐州博物馆开设的系列公益讲座。当天的课程以《汉代信用物证——汉印与封泥》为主题,大屏上显示的“大暑”印章和封泥是刘志贤为课程专门刻制的。
“大力促进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篇章。汉文化全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让刘志贤更加有了动力:“能使五六岁的孩子通过封泥汉印了解。。汉字演变、徐州汉文化知识,咱的目的就达到了。”
“大暑”里的汉字课
考虑到便于市民参与,徐州博物馆的公益课多设在双休日。今年的“大暑”在周四,推到周日的“大暑”讲座来了30多位小学生。据了解,想来听课的学员通过徐州博物馆官微就可报名,当天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徐报传媒集团小记者团集体报名而来的。
《二十四节气里的“。。汉字”》是响应徐州市弘扬“国潮汉风”活动而推出的品牌公益课堂,讲述每个节气的甲骨文写法、节气的文化涵义,并介绍相关文物、诗词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这一课程的刘志贤于去年从技师学院退休,在他热爱并研究了数十年的古文字领域开启了职场之后的另一番事业。
“汉字记录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智慧成果,让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古文字,对提升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大有好处。”刘志贤不但自己埋头研究“高冷”的古文字,更热心于举办各类成年人、青少年“识字班”,“先让大家认识古文字,知道造字背后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学习我们祖先的文化,读懂古籍、古诗词,感受汉字的形态美、韵律美。”
“大暑”课上,穿着自印的封泥篆字文化衫的刘志贤首先在大屏上展示了“大暑”印章和“大暑”封泥。鲜红的印章、墨色的封泥衬在白纸上,色彩分明,古朴沧桑。
“。。印章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
“汉印之前有印章吗?”
“汉印有何用途?”
“封泥与汉印有什么关系?”
一连串的问题抛出,
让好奇的小朋友们立马安静下来。
。。印章始于商代晚期,在战国时期开始作为社会活动及商业贸易的“凭信”普遍使用。印章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在官场、商业、私人通信以及钤物、殉葬等方面都有涉及,这其中,官员用印称官印,。。其地位与权力,各种不同官阶授以不同大小、质地的官印,如同委任状。
封泥是将印章按压于泥,用来封缄简牍文书或容器门窗等物的干泥团,类似于如今的铅封、封条的功能。魏晋之前,文书多为竹木简牍,转递过程为防止他人私自拆启,必须进行封检。从考古中发现的“封完请发”“封完印信”等汉印,表明了封泥的功用。
在汉印、封泥知识的讲解后,刘志贤结合徐州博物馆的馆藏强调:“汉代的印章以篆字为主,所以我们要先认识它们,才能读懂背后的故事,了解当时的历史。”
带着问题看文物
“徐州汉印在全国、世界都是一流的。” 刘志贤介绍,“迄今存世秦汉封泥总计约1万枚以上,除了西安北郊发现2000余枚秦代封泥窖藏之外,仅徐州博物馆内的土山二号墓封土里就发现4500多枚汉代封泥,占全国现存秦汉封泥总数的‘半壁江山’”。
在博物馆讲解员许欣的耐心引导下,小同学和家长们在一楼的“古彭千秋”徐州历史文化陈列馆和二楼的“大汉气象”馆观摩了封泥和不同材质的汉印。因为是针对小朋友的讲解,许欣放慢了语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汉代徐州的辉煌和方寸印章的故事:
“大家眼前的一个个封泥,出土于这座陈列楼后面的土山二号墓的封土。汉代封泥的原料是一种黏性较高的土,将土捣碎、过滤、淘洗,再添加一些物质,增加泥的韧性,一会儿课堂上老师会教我们做封泥。现在我们主要看封泥上的文字,这些封泥分官印和私印,官印中有不同的官职,有掌管楚宫里粮仓的,有。。里掌管兵马的。”
在“大汉气象”厅前,有小同学将繁体字的“气”读成“氧”,许欣纠正后说:
“这个‘大汉气象’四个字就是一个大大的印章,我们刚才看到的封泥,就是一个个印章印在泥上的痕迹。在这个厅中,有徐州汉墓出土的金印、银印,它们不但质地不同,而且造型多样。这些汉印是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文物。”
徐州从狮子山楚王墓等西汉王侯墓葬。。出土有金、银、鎏金、铜、玉、琉璃等各种材质的印章200余方,以官印居多。龟山汉墓因为出土了“刘注”龟钮银印,成为目前徐州已发现的王级墓葬中唯一可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汉墓。
“大家看这枚印章上的小乌龟雕刻得多精美,像真的一样,小龟壳上面有细腻的纹路,有四个爪爪,后面还有小尾巴。这是一枚汉代楚王的私印,上面的乌龟叫印钮。印钮就是在方方的印章上面多出来的东西。当年汉高祖刘邦封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到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做了第一代楚王,所以之后的楚国每一代楚王都姓刘。这枚印章的主人刘注,就是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的楚国第六代楚王。”
带着问题看文物的小观众们专注地瞪大了眼睛,在不知不觉的一课时里,了解徐州汉代历史的脉络和遗珍。
参观土山二号墓。
泥团里亲近历史
当小参观者们再次回到报告厅时,刘志贤已将制作封泥的工具一一摆放好——
一大包事先调制好的湿胶泥;
20多枚自刻的印章,印文是徐博展示的徐州汉墓里出土的各种官印内容;
一摞打印好的封泥“身份证”,其上有封泥图案、年代、印文、尺寸、出土地点和官职说明等信息,这是为了让制作者了解封泥文字的参照;
数个按压封泥的方形木槽,有的木槽底部用麻绳系了三道,这样做出来的封泥不但有印章的痕迹,连背面也与出土文物高度相仿。
将印章、木框分到各小组之后,分泥团的刘志贤被小朋友们围在中间应接不暇——“爷爷,这个印章上是什么字?”“爷爷,这个(印章)是四百石官的,我要换个大官。”
被孩子们围在中间,刘志贤边将搓好的泥团放在一只只小手上,边耐心地解答同学们急不可待的一个个问题,“花两个星期准备这节课,我享受的就是这一刻的过程。”
从讲解到观摩再到动手制作,循序渐进的过程升温了大家亲近“文物”的热情。
一个学龄前儿童端着自己做好的四枚封泥,和妈妈一起,按照老师给的材料,找到了其中一枚的说明书。这是一枚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封泥,印文是“楚轻车印”,为执掌楚军战车的官员所用。
孩子的妈妈姜女士边帮老师收拾教具边说:“这是儿子第二次参加博物馆的公益社教活动,博物馆的环境好,请来的老师都是大专家。现在校内外都重视大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感受徐州的汉文化就是重要的一课。”
为了准备“大暑”节气的封泥识字课,刘志贤还制作了30余把“汉印纨扇”,每把纨扇也都配有印章的说明书,赠给来听课的小朋友每人一把,给学员送去清凉的同时也送上了文化。
封泥制作课结束后,喧闹的报告厅一下子安静下来。刘志贤边整理工具边说:“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钓鱼,我就喜欢捣鼓这些。我与古文字结缘,是小时候受家中一部《说文解字》和刻字匠邻居的影响。”
自前年起,刘志贤在他家附近老小区租了一小套房子开设“徐州学堂”,义务教认甲骨文,学员中有老有少,“谁想来学都欢迎,我不愿拿手艺换银子。”
手记
打造“汉文化精品课程”是上月徐州出台的《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中的九项工程之一,目的是通过开发一批汉文化教育精品校本课程,让汉文化浸润校园,薪火相传。
通过对古文字的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出成熟模式,从而接近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将文化自信代代延续,刘志贤长年致力于文字公益课的初衷,与我市打造汉文化精品课程的工程不谋而合。
雕古书印版、印封泥文化衫、刻汉砖砚台,刘志贤木匠、石匠、瓦匠、钳工、缝纫活计样样拿手。既要忙着赶写古文字著作,又要准备琐碎的公益课,刘志贤说这个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他把时间分为黄金时间、白银时间、废铜烂铁时间,说写书选在整时段的黄金白银时间里,而刻字、和泥、印扇子用的都是些废铜烂铁的时间。
给学生讲徐州汉文化时,刘志贤常说这是“我们老刘家的故事”。作为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他曾将多部刘氏古谱刻制成光盘,送给学者们研究使用。
闲不住的他,执拗地坚守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天的课程结束,他嵌着一指甲的泥,背着灰突突的包,从凉爽的徐博走进正午的骄阳,难掩疲惫,又心满意足。
标题:汉印官网驱动下载(汉印打印机驱动官网首页)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sypc/6962.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