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全世界都在小口径步枪的道路上争相探索,联邦德国却没有随波逐流。联邦德国认为,无论采用哪种小口径步枪,都无法摆脱传统步枪技术的局限。
正因如此,联邦德国重新出现,开始了德国曾研究但在二战中失败的无壳步枪系统。这是G11无壳步枪系统。
1970年,德国联邦国防部提出了该步枪的设计要求:1。长度小于750毫米。有效直接距离为300米。3.带弹最大重量不到4.5公斤。4.高精度三连发。5.武器装弹量约50发。
在设计过程中,赫克勒科赫负责枪身设计,改装的弹药交给诺贝尔炸药公司,该公司被称为‘无壳步枪系统联合企业’(GHGS)。经过一年的技术鉴定,该系统被认为是可行的。
北约也对这种无壳武器系统表示担忧,希望尽快交付该武器进行测试。
(同样7.35kg,G11可携枪510发弹药,是M16A2的两倍多)。
无壳弹技术有许多优点。首先,它省去了金属外壳,大大减轻了整个弹体的重量,不需要考虑抛壳设计,节省了发射周期时间,提高了射速。因为是无壳子弹,G11枪机不是前后移动,而是旋转。弹匣叠放在顶部,
弹头朝下,子弹进入膛内,在枪机旋转90度的情况下向膛内射击。与传统的往复式枪栓机相比,G11旋转枪栓机省略了抛壳的动作,可以大大提高射速。用3发子弹射击时,G11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2000发。
所以完成一次三发射击只需要60毫秒,最后一发弹头离开枪管后射手会感觉到轻微的后坐力。
从1974年第一门原型炮诞生到3年后第五门炮研制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无壳弹的武器系统还不够成熟,无法列装部队,无壳弹的风严重,精度远不如5.56毫米弹。有经验的射手射击300米的目标。
传播的直径高达1.8米。
(1977年研制的原型5号炮)
4.3毫米和4.7毫米无壳子弹对比后,口径由第六原型炮改为4.7毫米,等到第十四原型炮能交付部队进行野战试验时,已经是1982年了。满足陆军要求后,14号原型炮定型为G11。
1987年3月开始试生产。相应的做了一些调整,将固定光学瞄准镜改为可拆卸,减少5发弹匣容量,增加两个备用插座同时携带3个弹匣上枪,增加卡口架和两脚架。这些列改进被命名为G11K2,
交给部队测试,命中率比G3提高了50%。
(DM11无壳炸弹)
次年,诺贝尔公司重新设计了无壳步枪子弹。新设计被命名为DM11,由铜包钢铠装制成,全铅芯结构。整颗子弹重5.2克,长20毫米。推进剂药柱的主要成分是HMX耐高温粉,表面包覆防潮、防霉,提高了抗自燃能力。
(G11螺栓像时钟一样复杂)
虽然G11拥有领先于当代步枪的设计,但无壳弹药及其系统仍存在许多无法解决的缺陷,其中最尖锐的问题是发射药对炮膛的燃烧和自燃。因为无壳射弹的推进剂直接在室内燃烧,
枪膛和枪机的烧损比普通步枪严重得多。而且由于推进剂与炮膛直接接触,弹药长时间射击后很容易失控自燃。另外,G11旋转自动机结构过于复杂,齿轮由导气驱动,将导气的来回运动变成圆周运动。
复杂就像时钟,大大降低了可靠性。G11的研发前后一共用了20年,勉强达到了军用装备的要求。就在G11准备服役的时候,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换装新炮不再迫切,于是联邦德国取消了G11项目。
(利刃/GL)
尊重内容,从尊重作者开始,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我们。
标题:“外星步枪”曾降临地球:子弹没有弹壳 每分钟2000发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57833.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