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绑定大学生优惠(如何绑定大学生支付宝)
平均下来,很多大学生被强制下载4个左右的app。(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一个在线上课的App,一个刷活动的App,一个无线网冲浪的App,一个热水的App,一个洗澡的App,甚至还有一个社交的App。
其中一些应用程序会植入广告或销售付费产品,揭示其盈利模式。——是大用户群,广告或者产品变现。
在苹果手机应用商店和安卓软件商店,有几十款大学强制学生使用的应用,下载量从几万到几十次不等。在五星的评分中,他们的分数几乎都是一星。
自2018年11月15日以来,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60多名来自不同城市的大学生,其中只有十几人愿意谈论这个话题,并要求隐去姓名和学校。我快毕业了,不想惹麻烦。在受访的大学生中,
大家都说被学校要求使用3-10个app。
一名大一新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现在被强制使用的软件包括网上课的“学习”、“知道”、“换课”,英语作业的“批改网”,学校教务系统的“志愿计时器”、“超级课程表”。
还有《致梦空间》《U校园》《蓝墨云课堂》等等。
很多同学都很厌倦这种情况。“我现在厌倦了学校。我不是来学习的,而是他们的工具和棋子。”一名学生说。
为什么大学要强制学生使用这些app?这些应用的背后是谁?
“喜欢”也是成就?在这些app中,有一个软件叫“易班”,实际上是强制学生社交。
小黑是湖南的初二学生。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学校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强制学生使用这款App,旁边的大学三年前就开始实施了。“GPA”,即平均学分绩点,是从美国引进的衡量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
该软件引入了“EGPA”的评分算法,即“易课分”。每个月,小黑所在学校的班级都是按照这个成绩排名的,和班级的评奖、辅导员的考核挂钩。
如何提高EGPA?主要靠易班App上的社交。根据小黑提供的文件《官方提升EGPA的方法》,加分项有查看公共主页、群聊、带入新成员、分享信息、发起并参与投票、发帖、评论、上传图片之类的。
取消和删除这些行为将导致扣分。
为了提高EGPA,学校建立了“易班工作站”,每个班都有一名“易班干部”,他也是团支书或副班长。他们的职责是提醒学生换课,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只能每天自己动手。在知乎上,一个“值班班长”发帖说,
花了40块钱做了自动换课的软件解决了这个麻烦,评论区全是买软件的消息。
2018年10月发布的《湖南高校易班建设工作简报》显示,排名前三的学校分别是湖南财经学院、邵阳学院、湘南学院。他们在客户端活动指数、网页端活动指数、主页浏览量和注册人数方面领先。该排名共包括28所大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小黑说,“而且经常卡。”逼着他们刷“换班”的时候,就给他们发一个可怜兮兮的表情包或者系统自带的废话。有时候会有要求在上面完成的考试,比如最近的规章制度考试。
学校要求所有问题都要在轻松课上回答。但是第一次全校考试,系统崩溃了。第二次,我是分批考的。据说如果我失败了,我必须重新参加考试。
“如果聊天,它的功能被QQ和微信滥用,一点残渣都不剩;如果学校通知,可以在学校微信官方账号看到,也可以在QQ群里发;如果你跟别的学校的学生讲,别人也不愿意用。没什么好谈的。”她说。
小黑说,新生入学前,录取通知书上就出现了“易班”,要求新生在上面完成安全教育课程。不仅在湖南,在上海,一位曾经的“换班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的录取通知书里也有换班的宣传册。
上面公布了空调和宿舍选择列表。
在他们学校,竞选班委时,要求宣传(.....涉及敏感内容网站自动屏蔽.....)兼任“带班班长”,督促学生发帖。全班前四名的EGPA学生会得到奖励,落后的学生会被老师单独谈话。在学校的所有班级中,EGPA名列前两名。
能够拿到2000元和1500元班费奖励。
追根溯源,这款App脱胎于2007年上海市的“网络班级E-class”,2012年推出手机客户端,并向全国高校推广。官网显示目前已有833所共建高校。
易班的推广模式非常简单,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把“易班推广情况”算入“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考量指标,表现突出者评先进。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区的二三本院校都在竭力推广使用它,
比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都因为推广易班建设经验出了新闻稿。
易班的股东向上穿透是上海教育电视台和上海开放大学,各持股50%。南方周末记者2018年11月20日来到工商资料所写的易班工作地点,即上海开放大学内,但并未找到其办公室,大楼保安也并不了解。
这些学校强制使用的App,占领了学生的手机。(南方周末记者张玥/图)
天天“坐场”除了强制社交,还有一些App的存在是为了刷活动,学生刷不够数量就要检讨甚至影响找工作,其中最典型的是一款名叫“到梦空间”的App。
安徽的大一新生李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学校的学生手册明确规定上“到梦空间”计算“第二课堂学分”,每月统计一次。分数倒数的同学会被辅导员批评,并且在班会上公开检讨。这个成绩也和学校的评奖、评优活动挂钩,
并构成学生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
这个App主要是用来签到校园活动的。李云的学校要求四年修满60分,文体活动12分,志愿者12分,技能12分,创新24分。每次活动的分数为0.1-0.5不等,不同学校要求不同。
为了挣满学分,李云不仅要参加本校区、本学院的活动,还要去蹭其他学院的活动。有时候,他们骑半个多小时的共享单车去别的校区,荒废半天就是为了1个学分。双休日也无法安静地在图书馆学习,
而是要往返于各个活动之间,身心疲惫。“甚至有一天,我整整参加了五个活动,饭都没来得及吃。”李云说。 更不幸的是,“到梦空间”的系统常常崩溃,导致无法签到和报名,参加了活动也没有按时发放学分。
另一位学生对南方周末记者抱怨,他们一般一个活动是0.1、0.2分,现在已经大三,马上要去实习,学校要求修满6个学分,“你说我们怎么凑几十个活动?我到现在也就2分,只剩下半个学期了,
大家为了凑齐学分都很着急”。 在活动有限、座位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从前没人愿意参加的活动现在“一票难求”,甚至滋生了校园腐败。
李云说,班级可以在那个App上发起活动,但是分数是一次性发给团支书的,他再去分配。李云亲眼见到他给自己多加学分、克扣他人学分的情况。
山西某高校学生葛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到梦空间”是2018年下半年进入她们学校的,学校规定刷“到梦空间”会涨学分,没有人甘愿落后,所以抢得很凶。
“像我们这种没在学生会的真的太难了。”一般0.2分的活动,或者比较好的志愿者活动,都直接被学生会礼仪队包了,一般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有的坐场活动,学生会干事报了就能录取加分,就算不去也没事,
其他人报名都不给录取。
她给南方周末记者出示了截图,可以看到这些活动都是“迎新晚会坐场活动”“教职工篮球比赛坐场活动”“某某演讲坐场”等,其实就是找学生“填坑”、坐在那里显得场面热闹。
“天天就知道‘坐场’,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有些‘坐场’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她说,“因为这个App,我都觉得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她喜欢一些科学类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只对系内开放。
目前,这款App在苹果App Store中有859个评分,打分1.3。其中一个评语是,“活动抢不到,分数加不到,毕业毕不了,工作找不到”。
根据官网介绍,“到梦空间”是一个多终端免费校园应用程序,目的在于“助力大学生梦想实现”。目前已经申请和使用的高校有450多所。
2018年11月14日,针对学生怨言,其发布官方声明与问答,“本系统并未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场合、以任何文件强制任何高校使用。”学分、工时的设定都是由每所高校自己制定的。
让学生感到闹心的是,这类App还有很多。
在一款名为“微邦”的App上,有的大学要求学生在其中一个叫“青年之声”的栏目下,以类似知乎的方式提问,而且学生干部要敦促每天提问数量的完成。
一个威海的大学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是学校强制注册的,要求每天签到”。在网络上可以看到群留言截图,有学校每日统计各个班级的提问数量,不满足要求的会被点名,
也有学校要求“每天每个中心的指标是50个提问、100个回答、200个赞”。
接杯热水要11个步骤在大学生的生活里,需要绑定的App也越来越多。
最普遍的是跑步,有两款App经常被学校要求强制绑定——“运动世界校园”和“步道乐跑”。学生每学期被要求在上面完成一定的运动量,该成绩计入体育成绩,这两款App可以记速,
也规定了校内必经点和随机点。
江苏某大学的一位男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步道乐跑”成绩占体育分的20%,但这个软件有时测速不准确,有时定位不准确,有时候到达指定地点但打不上卡,有的人骑单车打卡,软件也检测不到。
小禾的学校绑定的是“运动世界校园”,刚开始问题很多,跑完没有准确记录或者跑得不合格,现在好多了。
她说,第一学期学校要求女生跑60公里,第二学期80公里,第三学期90公里,上学期她就没跑完,这学期已经打算放弃了。现在校园里已经衍生出了“代跑”生意,“代跑1.2元一公里,买的多更便宜”。
南方周末记者先后联系了“运动世界校园”和“步道乐跑”约访,但均无回音。
一位甘肃高校的体育老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太差了,确实需要一些手段促使他们锻炼身体。他所在的学校并没有绑定App,但他认为其他高校要求学生绑定App,
也许和有关部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要求加强有关。
另一大App使用场景是网络和支付。
一个大学生说,她们学校用一个叫“校趣多”的App,来购买校园无线网,包月35元或45元,贵得跟自己买4G价格差不多。类似的App还有“哆点”,用来登录校园网,但经常掉线或者难以登录,
App Store评分1.9。该开发商是一个新三板挂牌企业,开发了四十余款幼儿园App和幼儿教育机构App,其开庭公告信息显示2015年11月涉及“受贿罪”。
在学校付钱也有专门的App,比如“校园安心付”,它的目标是“打造不含任何第三方账户(支付宝或微信)的资金闭环,让学校账户直接通过。。银联收款”,打分1.7。学生们不明白这款软件意义何在,
而且时常付费失败,卡在“加载中”。
还有热水和洗澡。知乎上,有学生说自己学校新换了“智能饮水机”,不能直接按压,喝水的时候要先扫描二维码、下载App、手动输入设备ID号、注册账户、获取地址,然后关注微信公众号充值,10元起步。
最后按下出水键的同时,点击App,接好水后,再点击停止计费。一个接水的动作,要经过11个步骤才能完成。
在App Store里,有一款打分1.3的App叫“校园热水”,学生们抱怨,强制一次充值100元,系统非常难用,比如收不到验证码、打款不到账、领款失败等。
开发这款App的公司还开发了一款叫做“趣智校园”的App,1020个评分,打分1.2。吐槽集中在湖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
它主要是用来洗澡的。从前学生洗澡,用洗澡卡就行了,被要求使用这款App后,需要把手机拿进浴室、打开蓝牙连接App才能洗,洗好再用湿漉漉的手按“暂停”。这款App同样不好用,
会出现乱扣钱、不出水就计费等问题。
2018年10月28日,“趣智校园”官方微博发言称,“你们懂什么?我这叫创新型设计!实现了智能控制和智能家居!是科技的完美结合!大大方便了学生的生活,使你们的生活更便利,
你们居然还不知道感恩?居然还敢在网上骂老子!”以及“爱用用,不爱用滚!”“发评论的,我记住你们了,一个也别想跑!”
在大学生的生活里,需要绑定的App越来越多。不论是跑步,还是打开水、洗澡,总有学校指定的App跟随着他们。(东方IC/图)
广告或产品变现“趣智校园”和“校园热水”的开发公司,叫做深圳市凯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注册。其创始人的另一个公司也在开发类似产品,叫“电易充”,App打分1.5。抱怨集中在只能充钱,不能退钱,
客服电话空号,最低只能充50元等。
强制使用的App还有地域特点。比如“超级校园”,官方宣传是天津市教委与新浪天津合作开发的手机App。这款App要求上课签到和睡前寝室签到,但这其实都是宿管阿姨和老师一目了然的事情。
这款App的开发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四位股东中的两位有其他公司,涉及领域有胶带、包装材料、餐饮、台球,公司都在天津。公司参保人数2人。从2018年9月,经营范围扩大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涉及App开发的板块。
还有“PU口袋校园”App,用于高校信息化管理和大学生信息服务,总部苏州,创始人是苏州市青年创业者协会会长。
在这些App中,有的会植入广告或卖付费产品,透露出它们的盈利模式——做大用户基数,广告或产品变现。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11月26日整理的情况,“PU口袋校园”集市板块卖网课,
开机页面有广告;“运动世界校园”待机界面有App推广广告;“步道乐跑”有现金商城板块与兑奖环节;“超星学习通”有付费课程;“校园安心付”生活板块有广告;“超级课程表”承接商务广告,
包括车票、校园招聘、同城租房等行业。
这些App的制作成本十分低廉。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般来说,开发周期两个月的App项目,总体成本在12万-20万之间,主要是人力成本。
他表示,现在App开发成本越来越低,有的平台已经开发出一些模板,只要后台换掉基本信息、皮肤就可以上架了,模板费用目前是1万-3万不等。这些App上架后,如果没有新功能开发,
很少的研发人员就可以维持App运作。
南方周末记者分别联系“易班”“到梦空间”“运动世界校园”“步道乐跑”“PU口袋校园”“校园安心付”和“哆点”约访,截至发稿时止均无回音。“趣智校园”拒绝了采访。
2018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事致电湖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均无人接听。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一位人士在电话那头说:我们不是很清楚。稍后,南方周末记者致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传部,
对方称:“好像没有,如果跟打热水有关,可以联系总务处。”总务处的电话无人接听。
(应受访者要求,小禾、李云、葛欢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