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小时候贪玩,捡路边的树枝当剑,不断和几个自以为是勇者奇才的孩子打怪兽,走上了战胜恶魔的道路。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幻想过的情节。
(《勇者义彦和魔王之城》剧照)
长大后,每当想起那段“黑历史”,真想找个洞钻进去。只是类似的游戏,真的有在成年人之间流传。而且,这个游戏从最初的小规模,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很多国家举行,很多人参加的常规活动。
纸盒大战,纸盒大战。
当然,悠闲地坐在那里的人不是游戏玩家,而是观众。因为“盒子大战”现在已经成为一项众所周知的活动,每当举行活动时,都会吸引一大群人来观看比赛。
这样的“盒子大战”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是令人兴奋的。虽然整个过程看起来很混乱,但其实很安全,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成为场上“杀戮”的一员,感受一下那种激情。
说起这个活动的由来,其实还挺有意思的。2002年,澳大利亚的罗斯在和朋友喝酒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当兵,然后和朋友一起玩的画面。
当他建议在这个年龄再尝试玩这个游戏时,他的朋友们没有嘲笑他的“幼稚”,而是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建议找更多的朋友一起玩。
至于所谓的铠甲,宝剑之类的?因为担心模拟道具造成的伤害,我用瓦楞纸板做了各种我想要的道具。结果罗斯约了朋友,在自家后院举行了第一次纸箱大战。
(纸箱大战的发起者罗斯)
这一次,大家在纸箱大战中玩得很开心,就像重新找回了小时候玩耍的乐趣和疯狂。结果大家一致认为,接下来的纸箱大战,会带更多的朋友来参加。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原本只在朋友间玩的活动,逐渐吸引了观众和更多陌生玩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规则和主题也越来越完善。所有符合条件的参赛者都可以报名,但使用的材料只能是瓦楞纸板、热熔胶、胶带,不能是其他任何东西。
使用瓦楞纸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各种盔甲和武器,也就是用纸板来“武装自己”,需要经过工作人员的检验才能成为其中一员。
当然,打架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规则。战斗分为两组,目的是摧毁对方用纸板做的盔甲,当盔甲被摧毁时,你必须退出。
同时,只要身上有纸板,就可以一直待在球场上。如果你手中的武器被打掉了,你可以捡起掉在地上的武器,也可以用手撕掉对方身上的纸盖。
你不能用脚、脸和头攻击球员,只能用纸板覆盖的区域。如果选手倒地喊停,必须让当事人站起来,才能继续互相打。
至于最重要的规则,那就是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玩得开心,玩得疯狂!没有人是赢家,也没有人是输家。每个人都是游戏的一部分,享受激情是最大的乐趣。
如今,“纸箱大战”不仅在澳洲举行,在日本、北美、欧洲等国家也有举办。与此同时,由于参与人数和观众人数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全国各地不同的组织者开始在活动中加入一些元素。
比如设定一个相关的主题,团队成员会根据主题制作巨大的场景模型,放在战区。所以可以是罗马时代的气势恢宏,也可以是现代海战的背景,争夺制空权,
甚至作品《疯狂麦克斯》中文明毁灭后的世界观等等。
自身的装甲,武器等也依照主题里设定的时代而打造,让人有一种代入感。
没有什么主题是“纸箱大战”不能重现的,因此其创造性也吸引着众多的参与者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具,务求做出精度最好的装甲和武器。
从一开始简陋的装甲和道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今天战区里庞大的纸板建筑,“配备精良”的战士,就像将游戏里的一切搬到现实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而这些道具的准备,往往需要提前几周的时间,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吸引着人们醉心其中。
成年人在这个世界里可以重拾未泯的童心,让自己脑海里所有的烦恼抛诸身后,在游戏里来一次放肆,彻底的疯狂。
小朋友则像发掘到宝藏一样双眼闪闪发光。现在“纸箱大战”已经普及到小孩的群体里,很多地方都会定时将这个项目作为表演活动展示。
这样的目的,是让小孩们看到这项运动的趣味性,同时让他们爱上动手,在父母的帮助下打造属于自己的纸板道具。
当然,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通过这些活动,传达一种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这些纸板即使破坏后也可以循环利用,孩子们在和父母的互动中也增进了情感上的联系。
又有谁可以想到,只是当初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念头,会在今天演变成一个影响多个国家群众的国际性活动?
但或许“纸箱大战”本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因为它让小孩感受到动手的乐趣,让成年人重拾丢失的那种童真,也让两者,可以打破年龄的隔阂,畅快的融合在一起。
标题:“纸箱大战”:一种让成年人不能自拔,风靡多国的创意对抗游戏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58240.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