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生活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社会问题。再宅在家的人,也受不了天天在家无聊。尤其是陪伴父母,不能外出工作,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是一个安静不爱交际的人。一年多了,表面上看起来很安静,但内心深处对社交的渴望却越来越强烈,这是意料之外的。
其实从第一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努力寻找可以有社交机会的活动。首先想到的是参加志愿者。
当时我生活的那个小镇(生活环境和居民构成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有自己的官网,你可以在里面找到相应的志愿者招募活动。有些活动有时间限制,有些需要你的时间投入,有些需要与人互动。
有些是独立完成的(比如打扫树林)。
我也看了一些我喜欢的主题的网站,比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去那里了解是否要招募志愿者。
以上两个渠道受当时疫情限制,全部关闭。所以,这条路是不通的。
然后就是加入一群。。志愿者的错误。其实这样的群也不少,因为孩子从高中开始就要做志愿者,所以大家都分享信息。我的志愿者小组前后组织了几次收垃圾活动,不远,就在我家附近。但是想了想,
我觉得捡垃圾没什么意思,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就错过了。
后来我才明白,重点不在于你作为志愿者具体做了什么工作,而在于借此机会和一起做志愿者的人熟悉起来,建立深度联系。
其实第一年的社交活动真的很有限。基本上仅限于自己加入的几个微信群,可以在群里随便聊(最热闹的其实是二手车群)。我加了几个同时入境的随行家长。因为性格内向,所以话不多。
就连一个陪读的爸爸也经常打微信热情聊天,但几次之后我都直接拒绝了。后来听说他们几个经常见面,散步,吃饭,聚在一起取暖。我还没来得及羡慕他们的社交能力,就听说有一部分因为三观问题不欢而散。不管怎样,
我参加了两次他们的集体活动,说了实话。不是很喜欢那个风格,但是想找人聊天的时候真的想参加一次,真的很解气。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小镇上。
第二年,我搬进了城市,我的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社会交往的机会逐渐增多。
你必须参加学校活动和讲座。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去了解你的父母(当然。。父母是主要的,你自然是友好的)。当你加入了同年级的。。妈妈们,你马上就觉得你找到了一个组织。尽量参加妈妈团的线下活动,有空就报名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尽可能地熟悉。。父母,可以减少孤独感。
事实上,这一时期并没有刻意区分华人父母和当地白人父母。很有意思的是,在第一次的学校活动中,一进教室,。。家长很容易交换眼神,点点头,然后就可以互相报名字,多聊几句。
然后顺便加个微信也不会很突兀(当然我也遇到过拒绝加的人)。但如果是外地家长,基本上几句客套话,最多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感受,谈话就此打住。我们第二次见面时,我甚至不记得她的名字和长相。
在多伦多生活,可以比以前在小城镇使用更多大城市的。。资源。
比如多伦多教育局的tdsb网站,每学期都会有社区体育团体的信息(针对学生家长)。找一个离你比较近的公立学校,看看每天晚上或者周末有什么规律的体育活动。我查了一下,
在离我家最近的一所公立高中,有羽毛球和太极。大概几十块钱就可以参加一个学期。这应该是认识朋友的好方法。因为和我的舞蹈课冲突,所以没报。
多伦多图书馆也可以提供很好的资源。有段时间对编织感兴趣,就在图书馆网站上查了一下。在一些固定的时间,图书馆会组织兴趣小组,包括编织兴趣小组。兴趣相投的朋友可以每周固定时间聚在一起交流。
可惜我本来想去这个针织兴趣小组,但是时间和送孩子学琴的时间冲突了。
带着旅游签证的陪读家长报名半年以内的短期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加拿大的大学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大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强,理论性较弱。我上过烘焙课。
事实上,这些课程加起来总共只有48小时,包括在线和离线课程。如果选择一周上一次(或者一周两个晚上或者一周一整天,一个多月就能上完),那就要两个多月才能陆续上完。
在这期间,我至少可以和班上的朋友一起交流,既能学到东西,又能增加交流的机会,丰富自己的时间。感觉挺实用的。
刚来的时候,大多数人推荐的都是如何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找到社交的突破口。但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可能不是。毕竟要看个人的社交能力,以及你爱谁,跟谁聊天。如果我是一个外向的人,
陌生环境下的社保不是问题。
我喜欢芭蕾,自娱自乐那种,但也坚持跳了10多年了。搬进市区后就开始满世界找芭蕾教室,然后挨个试课。要说在每个教室能结交多少朋友,还真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上芭蕾课的人就是课前早到几分钟热热身,下课就走人,
聊天的机会并不多。所谓聊天无非就是聊聊跳多久了,夸一下对方跳得好。
我在一个去了一个学期的教室就和一个比我岁数大的老姐姐每次都打招呼,聊两句,除了芭蕾还聊过假期怎么过。也就这样了。
我们所谓的社交到底如何定义?是找人聊天?还是想找到能深交下去的朋友?
后来也确实通过芭蕾结交了几个聊得多些的华人朋友,不过都是先在网络上遇到的。大家因为在网上切磋各个舞蹈教室和不同的老师而互相关注,然后在线下相遇。其中一个芭蕾舞友在年三十收留了我,
用她亲手准备的一桌年夜饭抚慰了身在他乡的我的心。特别感激她。
也许很多稍微外向点的人会觉得我把社交交友这事弄得太复杂了。我也这么觉得,有时甚至会因此而评判自己。正是因为不擅长才会额外的较劲,也格外的在意。
身边有个陪读妈妈,性格豪爽,刚来的第一年在没有车的情况下,可以靠新认识的朋友每次接送她买菜,靠孩子同学家长带着她去很远的地方滑雪。我相信这些都是靠豪爽和好打交道换来的。这方面,我一直没有如此的好运。
我比较挑剔,一直给人的感觉也比较冷。女儿好友的妈妈有一次在学校门口见到我,打了个招呼就不再吭声了。
善于社交的人机会更多。网上看到有人说在多伦多downtown遇到了伙伴们,一起打球、攀岩、打游戏、看电影、品尝美食,反正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家一起,充实得很,再也不孤独。
要我说,也只有真心爱热闹的人,能够、愿意且喜欢高强度参加这样的活动才能享受到这其中的红利吧?如果像我这样,先挑活动,再偶尔去一次,然后不光不善聊天,心里还老想着找个志同道合的人聊天,
那么想和大家熟识起来估计还是要花些时间的,想完全享受这种社交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说来说去,得先想明白,在异乡社交,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自己能接受的和不能接和不能接受的又是什么?对于有点点交友洁癖的我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
标题:如何在国外找人(内向的我是如何在国外寻找社交渠道的呢)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58356.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