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补充或者针对某一类人群的需求,TNT系统是没问题的,效率翻倍。但是,对于某些场景和某些人的工作流程来说,它是一个“协同工作”且效率较低的替代工具。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坚果团队还在做TNT。两年前,老罗给它定下的基调是“重新定义个人电脑”,但当时不成熟的产品和发布会上频频出现问题的演示,为后来的舆论埋下了祸根。
在被指“花9999元买了一个安卓大平板”后,坚果团队(当时是锤子科技)进一步解释说,TNT指的是深度定制的安卓大屏系统,而不是工作站。后来坚果团队的命运几经波折。
被头条(字节跳动)收购后,他们推出手机新品的速度几乎是同行的两倍,TNT依然在每次发布会上占据重要的篇幅。后来从一些媒体采访中得知,当时买坚果的团队看中了TNT系统。
与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诅咒相反。两年多后,TNT 2.0来了,有专门为它打造的扩展版TNT go。这次“和TNT合作”还是笑话吗?
12寸触摸屏键盘触摸板TNT go是一个没有自主计算能力的“笔记本外壳”。它包括一个可触摸屏幕和一个可拆卸键盘(无线版加手写笔)。屏幕下方有一个磁性接口,可以和键盘结合。
一个可折叠的背板连接到背部,用于支撑。完整形态的TNT go几乎就像一台笔记本电脑,重1159g,比12.9英寸的iPad Pro键盘还轻。
不过有必要吐槽一下,TNT go的开法不够优雅,没有明显的凹槽和重点,必须双手开。它的展开角度相当自由,超过90。
说完了基本的硬件信息,接下来就是进入系统了。电源键在最上面(从笔记本形态来看),旁边是音量增减。TNT go其实有10,000 mAh以上的大电池,无线版本身支持无线连接,但是为了体验它最强的形态,
仍然使用连接电源和有线连接的方式。界面在右下方,上方是。。传输(也可以给手机反向供电),下方是充电。TNT go配有55W的USB-C充电套,有线连接会自动进入系统。
同时给手机充电。
一个更完善的桌面系统准备好了,终于进入桌面了。这个TNT 2.0在设计上好多了,更像桌面系统(或者macOS)。
底部Dock栏从左到右依次是全局搜索框(类似于Spotlight)、多任务按钮和所有应用,然后右边是一些自带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在Dock栏固定第三方应用,方便点击。
右边是快捷开关和通知栏,可以快速设置Wi-Fi、蓝牙、音量、亮度等。电量(TNT go和手机)、时间、输入法状态等信息也显示在这里。
最右边是TNT系统或Smartisan OS的“灵魂功能”之一,闪烁胶囊的按钮。
TNT 2.0的第一印象差不多就是这样。再说互动。熟悉TNT的朋友应该知道,TNT的本义是touch和talk,指的是TNT系统倡导的两大控制方式,语音和触摸。
不过TNT go有些“打脸”,有键盘,有触摸板,甚至还有手写笔。
语音和触控依然是亮点,用笔记本的时候可以把笔扔到一边。TNT go的控制方式其实是基于语音和触觉。在桌面空白处按下命名应用,对应的应用会瞬间打开。在任何可以输入文本的地方,
可以通过语音输入(点击光标处的麦克风图标)。在键盘和触摸板的帮助下,这种方式只是更加优雅,或者说多了一种选择。
TNT go的键盘上有一个麦克风图标按钮,按下这个按钮可以给出指令,在哪里可以进行语音输入。而且笔记本上的很多基本指令现在都不用在屏幕上找按钮了。Fn按键支持很多调节操作,和普通笔记本一样。
触控手势方面,TNT 2.0支持很多基本操作,比如双击呼出菜单,从屏幕左边缘向内滑动返回上一级,从右侧滑动呼出控制中心。它还支持常见的触摸板手势,如最大化/最小化窗口和多任务处理。但是说实话,
有点复杂。它就像一个大杂烩,融合了手机、平板、笔记本的交互。你可以说是“各家之最”,也可以说是四不像。这种内心的纠结和对这个设备“身份”的怀疑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经历。
TNT go 的触控板手势就不详细讲了,可以参考macOS 的触控板操控。除了自定义选项较少和手势逻辑上稍有冲突之外,其实体验还可以。我明白既要它学习成本低、又要自定义程度高,这很难,
但我日常使用的是MacBook,号称最好用的触控板,总免不了和它对比。
用更优雅的方式使用手机App说了这么多才讲完基础操作,其实TNT 系统更强的是它对大屏操作所做的优化。应用商店里有专门的TNT 分区,里面软件都针对TNT 系统进行了适配。
你想在TNT go 上体验常见应用的大屏形态(而不是小小的手机窗口)已经不是很难,TNT 系统特色的窗口管理模式甚至能让某些体验加倍。比如正常在大屏上刷抖音、看朋友圈(抖音和微信都是竖屏形态),
办公三件套、个别修图、。。剪辑应用能横向铺开,充分利用大屏。窗口设置有「钉在前面」、关闭其它应用等选项,几乎就是为了「大屏上运行手机应用」这一需求而设计。朱海舟在发布会上提到,
TNT 2.0 最多能同时打开18 个应用,这已经打破了安卓系统的常规限制(是的,别忘了你用的只是一个魔改安卓)。
在最初版本的TNT 上,老罗就展示过同时打开多个应用(网页)的发牌手功能,适用于同时在多个应用(网页)中搜索一个关键词。这个功能在全局搜索中依然适用,不过我要说的是TNT 2.0 里的「活页窗」。
我们知道手机应用的跳转再好,利用的都是一块屏幕,类似窗口模式、气泡通知、画中画等形态都还是在一块小屏上做交互优化。而对TNT 系统来说当然没有这个限制,于是在原来多应用并行的基础上,
TNT 2.0 又做了同应用、不同页分开显示的活页窗功能。
简单来讲就是,每次打开一个新页面,都单独再开一个窗口。比如聊微信的时候给每个对话开一个窗口,逛电商App 的时候给每个商品单开一个窗口,效率明显提高,简直是微商、营销号必备。
这些对手机应用的窗口优化,配合闪念胶囊和一步,就能让手机应用间的信息、交互都十分通畅。而这也是TNT 系统看准的机会,手机存储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信息,而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传统的手机系统并不能胜任,
TNT 作为载体可以打通整套流程。
用TNT 办公不是笑话了,但它不一定适合你不过它真的能做到替代电脑吗?不可否认,TNT 2.0 这次在整体交互上的优化和一些细节处理上,已经比之前成熟太多,
「用TNT 办公」这件事已经不是个笑话了,但在用这样形态的TNT go 时,我不能避免地会拿它和我的笔记本比。在一些细节体验上它依然会让人「出戏」,比如用触控板拖动窗口(或者一个标签页)时,
时不时还是会「掉」,当然用触控的方式去拖是没问题的,但这重试一次的体验不算是效率下降吗?在收到一篇Word 格式的新闻稿时,我无法把它保存为HTML 格式(因为想快速保存图片),
即使是适配了TNT 的Microsoft Word 也不支持。我知道这个需求非常小众,但正是这些小而具体的需求,让我无法安心地只带TNT go 办公。
我认为TNT 系统作为一个补充或者针对某一类人群的需求,是没问题的,效率翻倍上升。但对某些场景、某些人群的工作流,它就是一个「凑活能用」、效率不那么高的替代工具。
更别说TNT go 本身的重量和形态,已经不如去配一台真正的笔记本电脑(它和iPad Pro 在某种程度上遇到的问题一样)。
画风不太一样的手机厂商打通大屏小屏的交互、信息,这件事的逻辑没错,这也是为什么三星、华为(苹果做AirDrop、Handoff 也算)依然在做大屏系统的原因。我想TNT 只是出发得早了一点,
运气差了一点,它缺少一个强大的生态(我想到的是开发者方面)和资本支持它做这件事。不过现在背靠头条,其实生态有了,发布会上已经请云游戏、剪映、飞书站台,
头条老大哥在教育、影像等方面的资源积累是很多普通用户不知道的。而资本方面就要靠集团对坚果团队(新石实验室)的支持了,从官方一些信息中可以了解到,头条是想让他们做教育产品,
从集团角度TNT 的重要性可能真的比坚果手机更高。
坚果其实已经与其它厂商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真正有「互联网基因」的手机,它的未来路径可能不是那么明晰,但充满各种可能性,特立独行方面这群人不一直是这样吗。
本文作者:刘丢丢
责任编辑:SeaGreen
本文首发于极客之选,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geekparker。
更多阅读:
坚果R2 评测:掏出顶级硬件,坚果距离「梦想」更进一步
相爱又相杀?「良心软件商」微软的苹果开发之路
标题:TNT go 体验:用TNT办公不是笑话了,但它不一定适合你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58510.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