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t时代少年团2023演唱会(tnt时代少年团演唱会)
作为一个半作家,我从来没有对通勤装备有过很强的性能要求。多年来,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一直是2015年的12寸MacBook。极薄的机身,清晰细腻的屏幕,8小时续航,
以及macOS出色的优化和清晰悦目的字体渲染,成为了随时可以书写的神器。对于娱乐需求,一台iPad就能很好的满足我。我从未期待过iPad的“购买前生产力”。
因此,“购买哔哩哔哩”也是实现其使命的最佳方式。可以写文章、浏览网页的笔记本电脑,可以玩《我的世界》、看。。、看电子书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习惯的Smartisan手机。
是我固定了这么多年的设备组合。
TNT 1.0时代,由于没有合适的设备,我一直没有正式使用过TNT系统。只有几次,我用扩展坞插电视,看了一些。。。TNT OS2.0时代,看着发布会上展示的重大升级,
我被“愚公一山”的精神感动了,所以我弄了一个TNT Go有线版,看看在设备饱和的情况下,它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首先,我对TNT的期待比较克制。我不会对它的UI失望。在我眼里,它的界面可以称之为“基于Android的macOS”。我相信这是夸奖,高分辨率的屏幕配上精致的图标。
整个系统的毛玻璃效果和纹理背景恰到好处,桌面系统中只有macOS才能做到如此优雅。TNT OS对字体渲染有非常好的优化,配合Smartisan T black的漂亮字体,
它的文本显示也与Mac相当。功能上,我把它当做手机的加强版,或者说是一步完成的终极形态。抱着“能全屏横排就是惊喜,能协调手机大小窗口也不亏”的心态,
我对TNT的经历应该有一个比较正确甚至保守的预期。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面会继续给我惊喜了。在我拿到TNT Go之前,我设想了一些使用场景。在我的理想中,它可以作为笔记本电脑放在桌子上。
拔下键盘,合上后盖作为平板,决定了原本附带的全功能线在长度和形式上都无法满足需求。为了舒适地握住它,它的一端需要有一个90的弯头。同时希望是编织线,可以保证耐用,不会脏。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非常明智的,某宝30出头就解决了大问题,TNTGo的硬件很符合我的需求。高分辨率屏幕自带触感,键盘手感明显好于原装MacBook的蝴蝶键盘。虽然触摸板足够精确,
但是感觉有点小,对于手大的我来说,很少能在上面使用多指手势。双扬声器很好的满足了它代替平板看。。的功能。可以说,在我的使用场景中,每一点都非常准确。由于多年使用Mac,
已经设置为Mac使用习惯的TNT,给我一种与MacBook无缝连接的感觉。甚至因为尺寸在12寸左右,连MacBook的内袋都可以在TNT Go上完美使用。
TNTGo的篮板被粘住了。我的胶条是白色的,这让我很放心,因为这说明是改良的厚胶。我以前也很纠结,因为在论坛里,也看到一些朋友分享不贴的使用方法。
这个贴出来的不归路总让我觉得当平板用会带来遗憾。最终我妥协了,说服自己“官方设计才是最好的使用方式”,虽然这句话不一定对。仔细想来,600多克的机身和皮套,
我应该很少把它当平板用,长时间用手拿着,我就放心了。有了正确的预期,有了TNT1.0的基础,入门的过程没费多大力气。TNT 2.0最需要学习的是丰富的手势。
还有类似于macOS中的详细实拍教学,其中有非常科幻的手指扔回桌面和全屏缩放等直观手势。以TNT Go的尺寸,无论是触摸屏还是触摸板,四指的手势都是略显舒展的。
以TNT1.0中的一个手势为例。用手指按住多个应用程序的顶栏可以触发一个优雅且可调整的窗口并置模式。这样的操作在小屏幕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不禁开始想象如果有一台27寸的TNT Station会是多么畅快的体验。
正如开头说的,这篇文章完全使用TNT进行创作。在我过去的流程中,我会用手机的闪念胶囊功能记录一些点子或者关键句,用iPadPro配合Apple Pencil或者是传统纸笔写个梗概,
然后再用MacBook写出成品。有了TNT Go以后,插上手机所有的胶囊都会显示在屏幕上。
自带的画板功能配合个手写笔勉强可以实现iPad的写画,虽然体验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至于写文章,TNT从码字的角度上是比MacBook更加舒适了。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软件生态上的问题并没有怎么影响到我。
TNT系统自带的锤子写作已经可以很好的满足写作需求,优雅的界面确实如发布会所说“一打开就让人很想写东西”。为了文字创作的严谨,因为担心出现一些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我很少使用语音输入的功能。
但这个专门的语音输入按键经常在我尝试回复一些短信息的时候给我提供极大的便利。它时刻待命,即按即说,TNT Go正面的两个麦克风收音效果很好,它们加起来构建了我见过体验最无缝连贯的语音输入设计。
TNTOS默认关闭了第三方输入法的开关,如果需要调用需要到开发者选项里打开。也难怪,只有Smartisan输入法是可以做到候选框悬浮于光标下,就像桌面系统一样。
其它的输入法大都会直接横跨整个dock之上,界面看起来非常违和。但是自家的输入法有一个非常糟糕的bug,从R1跟随到了R2,导致我不得不关闭了云输入联想功能。希望未来还是能修复一下。在休闲的场景中,
我经常会拔掉键盘,用它放。。。全屏的时候再通过dock随时呼出软件处理消息,看看外卖,再方便地隐藏。吃饭时,去掉键盘的它成了一个现成的12寸平板,可以用来放新闻或者下饭。。。午餐结束,
擦干净桌子再接上键盘,它就又恢复到了工作状态。如果日常的游戏支持键鼠,或者在TNT键鼠映射适配列表里,可以非常畅快的体会到PC一般的游戏体验。以Minecraft(国际版)为例,如果接上一个无线鼠标,
配合本身的键盘,可以完全实现Win10版本一模一样的游玩体验。利用弯头线,它也可以当做普通的平板双手握持当作平板来玩。考虑到它的重量,也许还是需要用放在腿上给个支撑。
TNTGo从硬件定义上没有任何的扩展接口的功能。缺失了一个耳机孔,少了个能够插U盘的位置,两个C口分工明确,也无缘市面上针对C口笔记本比较流行的无线扩展坞。我尝试接了一个曾经的扩展坞,
发现无法唤醒TNT,可能是兼容性问题。从官方的扩展坞能看出来,TNT Go在定义上只是手机的一个大屏,一切外接都应该基于手机。而我对于一个扩展本最完美的想象应该是类似Surface Book那样,
插上之后,可以获得额外的接口、续航、甚至算力加持。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看到这一天的机会。TNT的键盘手感很好,但我觉得应该加一个键盘灯,这样能在深夜赶稿的时候获得一些便利。触控板无法单独关闭,
这导致有时候误触把光标飞到了别的地方,打字进去段落就完全错乱了。另外,如果TNT的仰角比较大时,键盘底部会被带着悬空起来一点,每次敲击都会感受到它浮空的不踏实感,
所以用键盘时候只能把它的角度调的比较直立。还有个别小细节问题,比如作为一款只能横置使用的设备,顶部的音量按键与UI上音量加减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可以,希望能从软件层面对调一下,
这样软件和硬件才会更加融合协调。出于对组合续航的考量,我选择了有线版。省去了手机和TNT Go两端的两个天线功耗,还消灭了投屏的延迟,不失为一个虽然略显保守但稳妥的选择。
我把向手机充电这项设置改为了保持手机电量高于20%,避免频繁过充的问题,最大限度保障手机电池的寿命。在这样的设置下,手机仅提供算力,省去了屏幕的耗电。TNT Go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免去了反充的输出,
能够最大化这块10000毫安时电池带来的续航。最棒的是,两边都不会发热。在我日常的通勤包当中,我也会携带坚果那块20000毫安时的移动电源,借助C口45瓦的输出,
可以给仅需35瓦输入的TNT Go及时回血。即使中途不充电,TNT的续航也是很可观的。由于它们的协同关系,这种随身设备间的互补让组合续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个挺有趣的设定,
因为我不再需要像以前带着MacBook + iPad套装是关注每一个设备各自的续航了。从充电器角度也精简掉了一个lightning。
总的来说,TNT Go确实比较完整地替代了iPad Pro 10.5和MacBook 12在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它可变的形态让它可以同时胜任不同的场景。
我唯一怀念的可能就是MacBook可以让我仰在沙发上或者窝在床上码字,以及iPad更加轻薄的机身在看电子书时明显更有优势。如果你是R2的用户,对TNT很好奇,它与R2同生,是R2完美的搭档,
可以解锁R2全部的功力。从扩展屏的角度,我也顺便测试了搭载C口的Win 10笔记本兼容性,可以说是完美适配。键盘、触控板都能正常工作。理论上,不久后升级了8.0正式版的Pro 3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兼容。
至于停留在TNT 1.0的R1和Pro 2s,R1还能比较好的兼容,毕竟C口输出规格更高。2S至少在我这台有线版上是完全不可使用的。一些细节问题我会在后面置顶层里写个QA。
这次深刻的TNT体验让我开始思考,对我来说,电脑是什么。作为一个曾经喜欢折腾系统,各种刷机的玩家,我曾经笃信:谁能给别的设备刷机、救砖,出了问题还能自救,谁就是真正的生产力。在此逻辑下,
iPad虽然一直被苹果称作电脑,很明显是不行的。其实现在这种复杂操作已经越来越没有必要了。而它兴盛的原因和它现在式微的原因一样:设备都变得越来越稳定了。以前的电脑在我心里最为万能,因为它是一切的中心。
那时手机的功能再强大,在OTA技术普及之前,手机系统更新都需要依赖PC套件。存储容量不够时,也需要把文件拷贝到电脑里腾空间。随着这么多年来手机的进步,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了。
于是我开始倾向于这样一句话:“数据中心是哪里,哪里就是电脑”。如果在几个知名的百科词典中搜索电脑,它给出的定义只适用于上个世纪。现在这个时代,为了实现某个功能,人们想到的最先就是手机。
毕竟手机上极为丰富的传感器兼备了听、读、看等输入方式,同时又非常便携。新兴的软件类别已经在明显偏向移动计算平台,类似购物、打车、外卖、支付这些生活中用的最多的功能,传统的PC已经几乎做不了了。
手机为。。的移动设备与传统PC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曾经在iPad初代的发布会上,那个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的设备就是iPad。放在今天,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在观看一些宽屏内容时,
手机显示的画面尺寸已经直逼iPad mini上的实际显示。生产力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我身边有非常多朋友由于需要比较复杂庞大的专业软件,完全无法离开Windows或者macOS。
即使是我这样主要以图文为主的轻度创作,在修图、做图、排版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体验过几款基于网页的像模像样的“生产力工具”,我感觉它们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安卓上,
几乎找不到一个功能完整的桌面级Office套件。这里我必须表达我对曾经R1时发布的坚果Office的强烈遗憾与惋惜。
这款软件如果能够完成,哪怕只是个能拿出来的1.0版本,都已经是全球独一份。
看看这些截图,仅是泄露版就能看出它们的强大。
我甚至觉得这个软件如果能够做完并且独立发版,甚至是值得付费的。我认为这是整个手机变电脑事业中重大的挫折。最早的时候,TNT。。的是Touch ‘N Talk,
真的用下来发现这两项在真正的创作中很少用到。1.0虽然现在看来非常简陋,我也忘不了当时买来扩展坞插上电视时,锤子Logo点亮瞬间的兴奋。2.0的进步是巨大的,我也相信它不会止步于此。
如果借机天马行空一番,电脑为何一定是一个主机(算力设备),一个屏幕还有一套键鼠?桌面系统的历史上很少出现触摸。早年一些基于XP的公共场所触摸屏相信不少人都用过。
在一套完全为键鼠设计的系统里使用触摸一定是痛苦的。Win10尝试对触摸做了很多优化,甚至有专门的平板模式,也没法甩开老牌系统身上沉重的包袱,脱开几十年来的系统逻辑。Mac则是旗帜鲜明不支持触摸。
在TNT OS上,很多应用都以手机比例运行,专为触摸设计。系统元素里也能很明显感知到这种照顾,比如变宽的关闭、最大化、最小化按钮。在一套旧的躯体里,触摸逻辑和键鼠逻辑在一些时候还是会带来错乱,
或者需要一秒钟时间思考:同样需要滚动页面,我是用手指去拖动还是用双指在触控板上滑动?指尖触在它的屏幕上,我希望未来如果有机会,TNT可以探索一个新的硬件形态,让这个新灵魂能够走出旧躯体。
希望……它还有未来。
【后话】TNT Go到手一个月左右,仍然有很多细碎的感受没有呈现在文章里。从论坛里很多咨询帖就能看出,很多朋友仍然对这个设备充满好奇,也有很多疑问。
比如到底对各类设备兼容性怎么样?平时使用的软件有哪些使用起来是完全适配桌面版的?所以这篇帖子并没有完结。我会永久保留一楼,并且从今天开始主动在板块收集问题,大家也可以在本帖下留言,我会解答并且整理,
实时编辑到一楼的评论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