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鸽车
清《升平乐事图册》
相传在明代秋英所画的《乞巧图》年间,放在桌上的小人正在磨酒。
清代推广地图图集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陪伴孩子玩耍的伙伴。从古至今,无数种玩具诞生了。这些玩具有的流传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虽然有些曾经风靡一时,但后来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人们不熟悉的玩具,
它曾经是无数古代孩子的心.
燕尾车:寓教于乐的小推车。
《锦绣万花谷》引用《博物志》的金章华的话说:“小孩子五岁叫斑鸠车戏,七岁叫竹马戏。”《宋稗类钞》中也有记载“鸽子车是玩物”,可见鸽子车是古代常见的儿童玩具。
北宋《宣和博古图》年,记载了一辆。。鸽车和一辆六朝鸽车:“前一辆也是。。的东西,其鸟载子。前面放了一个扣子,遮住了薇薇的地方。”后一器,六朝事也,其鸟负前后二子。有纽扣穿绳,尾部有小轮子帮助。
套制略有相似,但增损不同。从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出,汉代的鸽子车总体上就像一只大鸟载着一只小鸟。鸟的两边有两个轮子,前面有洞,可以用绳子系住。六朝时,鸽子车是一只大鸟载着两只小鸟一前一后。
鸟的尾巴后面有一个小轮子,整体比较稳。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鸽子车的物件,主要由青铜制成,也有一些是陶器。出土的龟车年代横跨汉代至西晋,说明这一时期龟车玩具比较流行。玩德芙车的时候,需要用一根细绳穿过德芙车胸部的小孔,拉动细绳带动德芙车前进。
如果用力拉,德芙车的尾部会翘起来;如果轻轻一拉,德芙车的尾部会一直粘在地上。通过原力,鸽子车可以模仿鸽子鸟飞行和行走时的不同形态。
隋唐以后,鸽子车不再流行,但一直是儿童游戏的代名词。清代孙志伟在《诗《忆昔篇寄示燕榖仪三子》中写道:“追忆少年往事,我淡泊爱好。我没打战车,也没坐竹马。”
在古人的认知中,斑鸠是一种比较神奇的鸟。在汉代,鸽子被授予70岁以上的人。比如《后汉书礼仪志》说:“七十岁的人,给一根王杖,喂粥。送八九十份礼物。国王的权杖有九英尺长,上面装饰着鸽子。鸽子,
一只不噎着的鸟,希望老人不要噎着。鸽子也。。孝顺,杜注《左传》提到:“鹳鸽是孝顺的,所以是司徒,主教。"此外,《毛诗》中还说"鸽子的养子,黄昏时上下上下都一样"。
它反映了鸽子在收养它的儿子时的爱。所以古人用大鸟驮小鸟来制作龟车玩具,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到斑鸠鸟所。。的尊老爱幼的美德。
磨饮乐:宋代流行的芭比娃娃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详细记述了宋代东京汴梁热闹繁华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景象,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
乃小塑土偶耳。”这里提到的风靡开封的“磨喝乐”,便是宋时人人喜爱的一种“国民玩具”。
磨喝乐也叫磨合罗、摩睺罗,其名来源自梵语音译,是一种泥塑的玩具。宋人对这种“小塑土偶”玩具的痴迷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东京梦华录》 曾这样描述,宋人“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
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磨喝乐装饰华丽、价值不菲,受到普通百姓和帝王权贵的热情追捧。
到了南宋时期,人们对于磨喝乐的喜爱更为狂热。描写南宋风貌的《武林旧事》 中称,“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至髙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
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发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kn,宋代制置使司的简称)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磨喝乐不仅成了献给朝廷的贡品,
还从泥塑改为用象牙、佛手香、黄金制成,再以珠翠衣帽、珍珠钗镯、七宝戏具进行装饰,盛装在五色镂金纱厨中,可以说非常名贵了。
据《姑苏志》 记载,“(宋人)袁遇昌居吴县木渎,善塑化生摩睺罗,每抟埴一对,价三数十缗,其衣襞脑囟(xn,颅骨间隙),按之蠕动。”可见高级的磨喝乐不是简单的泥娃娃,还藏有能够活动的。。。
《岁时广记》 中记载的磨喝乐则是“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这种泥娃娃不仅活灵活现,还会嗔眉笑眼、敛手作揖,
转动眼珠向人抛媚眼,引得人们如痴如醉。
宋代罗烨所著《醉翁谈录》 中,对磨喝乐还有这样的描述:“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能够自由活动,
还能用衣帽首饰进行装饰,可见磨喝乐的玩法与现在的“芭比娃娃”有些类似。
关于磨喝乐名称的来历,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来源于佛经中的摩睺迦罗,即印度湿婆神的化身。有的则认为磨喝乐为佛经中的摩睺罗伽,即天龙八部之一,形象为人身蛇首的蟒神。
蒲车:高级“汽车模型”
《三字经》 有言:“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这里所说的项橐[tu],是一位七岁的儿童。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遇见一个儿童挡道,拥土作城而不避车马。孔子问他为何不避,
儿童回答说只闻车避城,未闻城避车,这个儿童就是项橐。后来项橐又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都回答不出来,只好拜他为师,向他请教。
汉代的画像石中有一常见的题材——“孔子见老子图”,表现的是孔子向老子虚心求教的情景。在老子和孔子之间,常常还会画上一个小孩,他就是项橐。为了表示项橐还是个七岁的孩童,
他的手里有时会拿着一个长柄的小车玩具,这件小车就是蒲车。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 引嵇康《高士传》 说:“大项橐与孔子俱学于老子。俄而大项橐为童子,推蒲车而戏”,
所描述的正是这个场景。
蒲车也称蒲轮,是以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在古代主要用于封禅或征聘隐士,是较为高级的车辆。如《史记封禅书》 中有:“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
”司马贞《史记索隐》 对此的解释是:“谓蒲裹车轮,恶伤草木。”意思是说古代帝王封禅时要用蒲草把车轮裹上,防止损坏草木。 《汉书武帝纪》 中也有:“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颜师古的注释为:“以蒲裹轮取其安也。”征聘人才用的车也要用蒲草裹上车轮,为的是使车辆更加安稳。
从画面上看,玩具蒲车有单轮和双轮的两种,少部分的车舆之上还有华盖。类似于现在的汽车模型,玩具蒲车是对实用蒲车的模仿或简化。与鸠车玩法不同的是,蒲车是用硬质的长柄在后面推动行走。
目前还未见到这种玩具蒲车的实物出土,推测可能是因其材质为竹木质,所以难以长久留存。两汉以后,这种玩具的形象就没再出现过,大约那时就已不再流行。
蒲车。。着帝王对人才的重视,因而其作为一种玩具,大约也包含了父母对孩童的美好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像那些贤人一样受到帝王的征辟而有所作为。同时,蒲车作为儿童玩具的一种,也和鸠车一样具有象征儿童身份的作用。
如北魏赫连悦墓志铭中就有“温凉恭俭之量,始自蒲车;孝友廉贞之志,茂于竹马”的说法。
升官图:状元发明的“大富翁”桌游
升官图又叫彩选格、选官图,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据考证,升官图起源于汉代,孔家坡出土的汉简《日书》 很可能是“升官图”的雏形。
唐宋时期升官图又叫骰子选格, 《南部新书》 载:“李郃出贺州,人言不熟台阁,故著骰子选格。”李郃是唐代的状元,他为了让人们能够对朝廷机构更加熟悉,所以发明了骰子选格这一游戏,
后来流传到明代即定名为“升官图”。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 中写道:“唐李郃有骰子选格,宋刘蒙叟、杨亿等有彩选格,即今升官图也。”
升官图游戏的道具包括图谱、骰子、棋子和筹码。图谱根据各朝代的官制制定,如清代的图谱为三层螺旋形,由外圈的白丁一直到内阁衙门的太保、太师、太傅组成。骰子包括六面骰子和四字陀螺两种。
陀螺上印有“德才功赃”四字,如用六面骰子,则用数字代替。玩的时候掷出“德”、“才”、“功”,则按图上的说明前进,即升官;掷出“赃”,则要原地不动或后退,即降职。谁先到达太傅位置并荣归即为胜利,
可赢得他人的筹码。由此可以看出,升官图的玩法与现在的飞行棋、“大富翁”等桌游比较接近。
升官图游戏在清代曾相当流行,并演变成多种形式,如红楼梦升官图、水浒人物升官图、二十四孝升官图、三侠剑升官图、升仙图等。清末的《春明采风志》 记载北京地区办年货时,
“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可见升官图是过年时老北京必买的儿童玩具之一。到了现代,
这种“升官图”游戏就逐渐销声匿迹了。(刘疆)
标题:玩亦有道:那些消失的古代玩具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58627.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