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头晕”,应该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的现象。——站久了会晕,看电视久了会晕,坐汽车久了会晕,早上起来太用力会晕.虽然你经历过很多次“眩晕”,但是你知道,
那一瞬间是“晕”还是“晕”?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差别很大,如果长期混淆,很容易延误治疗。
1
“光环”的具体分类
在医学领域,眩晕其实是头晕的概念之一,也有头晕、平衡不稳、晕厥前状态三种,都是在有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眩晕
眩晕是一种动态或位置错觉,主要是一种病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自身和视觉对象的旋转和晃动。发作时,患者常站立不稳,不敢睁眼,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出汗和血压波动。
愚蠢的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功能障碍,由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功能下降引起,与头、颈、躯干的活动无关。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头重脚轻,但不包括智力低下、意识模糊等障碍。
疲劳和紧张加重,休息和放松减轻。这种眩晕没有旋转感,与眩晕不同。
晕厥前状态
晕厥前状态是晕厥前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
特发性或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可能都出现在昏厥之前。
不稳定平衡
平衡不稳会引起肢体姿势异常、运动迟缓、胸闷、胸痛、卧立血压差大。
周围神经病、副肿瘤综合征、帕金森病等。会有不平衡的症状。
2
头晕是疾病的征兆。
在头晕中,头晕最为常见,占50%以上,而且暗示着疾病的发生,需要引起重视!但眩晕可分为三类:外周性、中枢性和全身性:
1周围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约占眩晕的80%。有两个常见原因:
耳石病
由于内耳平衡石错位,临床上最常见。眩晕与头位有关,如起身、转身、抬头等动作均可诱发,但通常10秒内会自行好转,之后会复发。
耳石手法复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梅尼埃病
由于过度劳累和熬夜,内耳功能失调,导致内耳积水。主要表现为头晕(一般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治疗时主要服用镇静药物和血管扩张剂,严重者也可进行手术。
2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也叫做后循环缺血,发生部位在脑干,包括桥脑、延髓以及小脑,常见病因有以下两种:
前庭性偏头痛
女性患者较多,且多发生在月经前后,眩晕发作时常伴有畏光、畏声、视野缺损、恶心、呕吐、身体不平衡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对症止痛或配合镇静药物,并适当休息。
喜欢含有咖啡因(茶、咖啡等)、肽胺酸(奶酪、巧克力、西红柿等)等食物;再加上长期睡眠不足、有血糖和血压问题等的人更易发生偏头痛。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此类情况病因复杂,老年患者多与动脉硬化有关;年轻的多与颈椎病变有关。
动脉硬化患者常会伴有站立不稳、行走不便、肢体麻木、口齿不清、记忆力下降、胸闷胸痛、失眠多梦的现象;
而颈椎病变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并可伴随脖子僵硬、头皮手指发麻现象,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
另外,像听神经瘤、脑干胶质瘤、神经纤维瘤等也属于中枢性眩晕的病因。
3一般性眩晕
肺部因素:肺不好的人无法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和氧合,进而易出现缺氧症状,表现出胸闷、气短、心跳加快、眩晕等。
心脏因素:心率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的时候,血液循环受阻,供血不足就易出现眩晕,并伴随胸痛、憋气、乏力、无法平躺等现象。
血压因素:像高血压或低血压病人,血压波动或控制不稳定时,易出现血管痉挛,导致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眼部病因:如屈光不正、青光眼、屏幕性眩晕等。这些患者往往已经存在眼睛相关病史或者用眼不当的情况。
甲状腺疾病:当出现甲状腺肿大,压迫到了颈部血管或者神经,有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的表现,造成眩晕;若甲状腺功能亢进,造成心率加快、烦躁不安时,也会造成头晕。
3
三招帮你对付眩晕
对付眩晕,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疾病痊愈,其不适症状自然也会消失,而在此期间,为了减少眩晕带来跌倒、骨折等危险,我们还能做好以下几步:
1穴位按摩
小拇指放在攒竹穴(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大拇指在太阳穴,从下往上慢慢推,通过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处),到达风池穴(发际线和脖子后面两条大筋交界的凹陷处),此为一次,重复十次,
能够缓解眩晕的症状。
2补肝阴、固肾精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志不舒、长期郁怒、气郁化火,使得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生眩晕。因此若伴随耳鸣、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的眩晕,重在补肝阴;
而肾精亏损,髓海空虚,则也会发生眩晕,并伴随神疲健忘、昼尿频多等现象。
【配料】:刺五加5克——平补肝肾、调肾精、健脑安神;枸杞6克——生津明目、补肝肾。每日泡水喝,能补肾强志、养心调肝。
3益气补血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也会引起眩晕,此类人群还常面色苍白、浑身无力、胸闷气短。
【配料】:黄芪20克——益气;大枣4枚——补血;麦芽糖6克——和胃益气。三种料加水共同熬煮,气血两虚的人可作为日常代茶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题:头晕≠头昏≠眩晕!经常眩晕,恐是疾病前兆,别小看!三种应对法别错过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58670.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