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秦淮河。摄于2014年8月19日。
南京,原名金陵、建康,似乎是一座尴尬的城市。头突出在江南,尾却在江北。曾经是国家首都,现在是省会;你是省会,但经济实力输给了苏联和无锡。也许是因为这种找不到北的感觉,在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
推广“二民文化”(南方人口齿不清,明民不分)——明朝与民国。我以前去过几次宁,但都是在船桨和灯光的阴影下,在秦淮河边拜谒刘、董小宛、李、等“秦淮八美”,还带了一碗老鸭粉丝汤。
直到21世纪初,失落了一千多年的六朝都城遗址被发现,才回到了文化的痕迹:没有六朝,就没有南京。
南京栖霞南朝梁吴、墓神道石刻。摄于2017年3月11日
从黄巾起义(184年)到隋离(589年),。。历史进入大乱大变大融合时代,战争最为频繁。西晋虽有短暂的统一(280年),但很快被游牧民族所灭(316年)。
“永嘉之乱”导致大量汉人南迁,史称“南渡穿衣”。有了孙权家族打下的基础,皇族、贵族、士族齐聚东吴故都建业。所谓六朝,是指吴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222~589)。按照《太平寰宇记》年,
梁武帝南朝时,建康有28万户,140多万人,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南京六朝博物馆
学者朱岱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之后,早就提出了“文之盛,人之帅,山河之美,气象之壮丽,与国难息息相关,尤其是金陵”。所以,
南京这几年大张旗鼓地讲所谓“十朝文化”(包括南唐、明朝、太平天国、民国),特别强调“六朝文化”。相比南京博物馆的护城河,南京世博会就像大众途观遇上途锐。别不好意思,翻脸polo,
这是六朝博物馆。建筑设计出自贝聿铭之子建中团队。正门这个玻璃罩是什么意思?
六朝几何图案城砖
印“城砖”砖,六朝
"五凤年"砖地券,三国吴。南京。。门外幕府山出土
翠花,先放些砖头。石头城是建康周围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墙。它扼守着秦淮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因山为城,因河为池,地势险固,尤为奇特”。是确保建康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
也是六朝兵家必争之地。2009年,在清凉山公园、国防公园等遗址的发掘中,意外发现了石头镇的砖墙。
草书砖,南朝宋升明二年(478)南京尧化门新尧新城中学地块出土
草书砖,南朝。南京栖霞张家库出土
侍从纹砖,南朝。南京油坊桥砂石场出土
包砖城墙的用砖,或许过于凝重,用于墓葬则五花八门,其铭文更多体现了文化特色。尤其草书砖,可想见就是随手在地边捡了树棍,在刚打的泥坯上一番龙飞凤舞,内容可以是一首古诗,也可以是对逝者的追思之语。
魏晋书法是历代书家的祖师爷,原作多失传,摹本多争议,故对研究早期书法有重要价值。
青铜匜鼎,西汉。南京六合高余村北汉墓出土
西汉青铜匜鼎,南京六合高余村北汉墓出土。随着铁器、陶器的普及,青铜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汉墓中出现的青铜,在器型、纹饰上带有春秋之风,或为传世品随葬,或为仿古之物。不过像这样“匜”与“鼎”合体的形制,
我亦首次遇见。貌似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安徽寿县李三古堆都有出土。天冷,热水洗手。
青瓷蛙形水注,三国吴。南京沧波园丰盛地块出土
三国吴青瓷蛙形水注,南京沧波园丰盛地块出土。问世间水注何物?说它又名“砚滴”就大白了。今人品蟹吃相全无,须知古人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蟹八件”,岂牙口好之事?同理,文房不只“四宝”,
防风有镇纸,洗笔有笔洗,置墨有墨床,搁笔有笔架……研墨注水时,有嘴曰水注,无嘴曰水丞。
青瓷伎乐俑,三国吴。南京江宁上坊出土
俑,古墓陪葬代殉,多奴仆、舞乐、仪仗及鞍马、庖厨之物。以春秋战国居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多木、陶质。北宋以后渐衰,代之以纸质。从中可窥工匠情趣,仿佛与生俱来。这对三国周郎时的青瓷伎乐俑,
就像小两口面对你想“捡漏”他家用来喂鸡的金丝铁线哥窑洗。女主心里做事,不便抛头露面。男主说,俺以此盘为饵,卖了十来只鸡了。
青瓷堆塑人物楼阁魂瓶,三国吴。南京江宁上坊出土
三国吴青瓷堆塑人物楼阁魂瓶,南京江宁上坊出土。何谓“魂瓶”?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的一种明器。两汉盛行厚葬之风,及此则将陶楼与谷仓合二为一了。肩部以上陶楼部分为堆塑,以还原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腹部为谷仓,
其体表局部饰有模印贴塑。其上繁下简的装饰风格,并无头重脚轻之感。
青瓷狮形插器,西晋。南京栖霞甘家巷陈家库出土
西晋青瓷狮形插器,南京栖霞甘家巷陈家库出土。曾记在南京、丹阳一带走陵,六朝陵墓的神道石刻无论狮子还是麒麟、天禄、辟邪,俱一扫北朝之粗犷、威猛而骤然变得细腻、柔媚,南朝人及其情趣亦如斯。
此器青瓷而有石雕的质感,仿佛豆腐吃出了肉味,不可多得。
陶塑造像残件,六朝。南京升州路红土桥出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史载梁武帝时,建康有佛寺690座,僧尼逾10万众。乍见这份发自内心的笑意,冷不丁想起北魏洛阳城永宁寺遗址出土的泥塑残件。那乱世硝烟中的微笑,仿佛温柔的光芒悄然绽放,
令人一望而倏然动容。佛像所传递的内心世界如此宁静、安详,它承载了社会最底层的工匠们的所有渴望。
青瓷鸡首壶,南朝。南京栖霞灵山大埔塘出土
青瓷鸡首壶,东晋。南京雨花台安德门出土
东晋青瓷鸡首壶。“鸡”与“吉”谐音,尤其汉代《韩诗外传》 将其称作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之“德禽”。此器型自西晋至唐初延续数百年,最终为执壶所取代。
青瓷香薰,东晋。南京雨花台华为工地出土
东晋青瓷香薰,南京雨花台华为工地出土。可想见小鸟在云雾缭绕中振翅欲飞的样子,继而想象六朝人精致的生活情趣。貌似长沙马王堆出土过惠兰、辛夷等十多种植物性香料,真乃王谢名士之香气。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三国吴。南京雨花台长岗村5号墓出土
最后有请“镇馆之宝”——三国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闪耀登场!此壶1983年出土于南京雨花台长岗村5号墓,布于展厅二楼最后。它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13.6厘米;圆弧形盖,带钮,
盘口,束颈,圆鼓腹,有系,平底。大咖习惯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它却“态浓意远淑且真”。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局部),三国吴。图源网络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局部),三国吴。图源网络
遥想1700年前的建康城,21个羽人不食五谷餐风饮露,持节立于仙草云气之中。壶盖有鸾鸟回眸,颈腹部有贴塑佛像、铺首和双首连体鸟,彼此相望照应。所谓釉下彩,即先在胎体上作画,
再施透明釉高温烧造;后世青花、釉里红均属此类。有人说此工艺是“青瓷的涅槃和釉下彩的新生”。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局部),三国吴。图源网络
学界曾认为以釉下彩绘美化瓷器的工艺始于唐中晚期的长沙窑,此壶一出,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孙仲谋时代就有了青瓷釉下彩工艺,比学界认知至少提前了近五个世纪,并荣列国内首批64件永久禁止出国展出文物。
市博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此馆有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足以傲世!
南京六朝博物馆即景
南京六朝博物馆即景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尽管有釉下彩压轴,作为六朝专题馆,藏品还是略显捉襟见肘了,毕竟觉醒迟、下手晚。尤其三楼展厅,简直就剩下宣传板的图文罗列了。而以南博之壕,六朝文物竟多到无处堆放。
六朝所谓“近自然,尚清淡”,就此馆而言,只是“清汤寡淡”的缩写罢了。漫步于草草书风、婆娑竹影间,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觉其策展用心良苦,就差阮籍、刘伶们没跳将出来放歌纵酒、吟啸林泉了。
标题:江南忆:孙仲谋的釉下彩传奇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2410.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