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记忆回来了!”最近位于四川北路的金巢8被刷屏了!
“这是我们那些年住过的房子。现在回来看看真好!”上周末,赵老师和他的家人回到了他们居住的老胡同。
这座由66座百年老建筑打造的上海文化新地标,以崭新的老建筑、前卫新潮的艺术空间、接地气的上海市场,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人打卡。
已经多年没有去过四川北路的林阿姨,也趁着冬天天气暖和,约了闺蜜来到这个潮的8巷。
在巷子里转悠,她说石库门胡同的生活是很多上海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不仅是历史建筑的再生,也是几代人记忆的再现。”
巷子里有上海人的乡愁。8弄是虹口区滨海商业中心改造保护街区,占地12000平方米,包括8个弄堂,60间石库门民居,众多优秀百年建筑。
其中,既有历经百年沧桑的精致豪宅“英吉川路”,也有见证历史变迁的石库门巷社区“公益广场”,还有融汇中西文化的“彩虹花园”。
在充满童年回忆的石库门胡同,今早的8巷结合早春趣味集,打造了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市集,吸引新老市民。
从五六十年代,我就住在这条新式的石库门巷里,直到2014年,吴先生夫妇带着虹口区18街区的旧改征用搬了出来,和人在“早春市场”里溜达,不禁想起了当年“挤火炉”的时光。
nbsp
故地重游,从“客人”变成“游客”,吴先生感叹老弄堂“修旧如旧”,褪去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局促狼狈,恢复了原貌,留给我们的是“珍贵的乡愁”。
73岁的李老师就出生在这条巷子里,一直住到搬出去。他动情地说,“这个地方承载着我家四代人的感情。”
他说以前住在这里的基本都是广东人。在李先生的记忆里,天气暖和的时候,巷子里的青石地上,特有的木屐声清脆悠扬,粤语口音不绝于耳。
而眼前的潮8巷也让小路大吃一惊:这不是我长大的地方吗?在她的记忆中,“那时候我每天拿着暖水瓶从武进路到国际影院泡冰水。”
市民孙先生虽然不是在虹口长大,但小时候也是个地道的“小男孩”。
他说,“走在今潮8弄,怀念小辰光额弄堂生活,勾起很多回忆。”
老弄堂被艺术新生活唤醒修缮后的弄堂老建筑,正在被海派艺术新生活唤醒。
海派文化和摩登氛围,以一种创新融合的方式在这片石库门里弄间得到了精彩的演绎。
在今潮8弄内,艺术与街区完美联动,艺术家与地标交相辉映,舞台艺术的格局与边界不断突破,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一场名为“城市奇遇”的艺术大展正在这里举办,集结了来自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科幻作家。
他们将自己的作品“藏”在里弄的角角落落,等待着观者的“奇遇”。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观展之旅,特殊的观展体验,也吸引了很多时尚潮人前来打卡。
在弄堂里观展,没有既定路线。随手推开一扇门,也许里面就有一件艺术品在等着你。
一位市民在天井里,观赏着一件艺术作品,突然感叹一句:老早天井就这点大。旁边马上就有市民,与他攀谈起来。
人们畅游在被艺术点亮的弄堂里,既能感受到时光流逝,体会熟悉的石库门弄堂生活,也能同时体会到岁月常新,感受摩登与时尚。
那个年代的“虹口腔调”在今潮8弄早春乐事集之第16回“虹口腔调”的活动中,前《良友》 杂志主编胡新亮带来了主题为“ 《良友》 在北四川路上”的讲座。
讲座上,再现了那个生动的年代,也让人重温那个年代的“虹口腔调”。
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集聚地”。
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区域便位于“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内,周边有红色文化遗址旧址57处,是上海和虹口红色文化遗址旧址最多的区域之一。
nbsp
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区域还曾是上海文化出版业最发达的地区,鲁迅、瞿秋白、丁玲等文学家都曾驻足于此,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今陈云“1925书局”)就在相距不远处。
1912年,乌始光、刘海粟、汪亚尘等在乍浦路8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掀开了。。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该校几次迁址,1916年前的初创期校址均在今潮8弄辐射的区域内。
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区域也是。。电影业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乍浦路创办。。第一家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鼎盛时期,虹口的影剧院数量超过半百,是上海重要的文化集聚地,
特别是四川北路及其周边地区的影剧院更是成为了上海的“半壁江山”。
用“绣花功夫”恢复建筑原貌今潮8弄修缮了分布在8条里弄内的66幢老建筑,每一处空间都穿越历史,自有故事,建筑群落本身厚蕴历史,是值得“阅读”的城市风貌。
今潮8弄开发过程中,崇邦集团特意请来老师傅把关,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貌,让人们得以“阅读”厚重的百年历史——
如始建于1907年的颍川寄庐就用足了“绣花功夫”。“颍川寄庐”的铭牌保留下114年的风霜,砖墙残留着的出厂窑名透出当年的辉煌,彩花地板映射出时代的巨变……
据崇邦集团项目部工作人员介绍,无论是客堂间的木门、雕花楼梯,还是颇具历史韵味的拼花地砖,都在原料取样的基础上,重新定制部件,对整栋建筑进行全面修缮复原,还原历史风貌。
走在弄堂里,可以看到100多年前,各种砖厂的名字还留在墙砖上。
外立面清水墙采用了历史老砖,石库门的门头也选取了大小粒径和原门头汰石子相同的石子。
就连门缝里的植物也被保护下来,这是上海人生活中的真实烟火气!
有人赞叹:夜色里,建筑群复古又迷人的样子,是阿拉心中涌起回忆的“屋里厢”。
不久前,上海。。。。李强在今潮8弄调研时指出,老建筑、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的乡愁见证,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
当年这里就是文艺青年扎堆的地方今潮8弄所在的公益坊,当年就是文艺青年扎堆的地方。
在19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入有大量左翼“文青”和“新感觉派”文青。这里先后诞生了水沫书店和南强书局。
众多书店书局在虹口的麇集,吸引了大批的文化人、知识分子选择在此的石库门里聚居,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冯雪峰、夏丏尊、沈尹默、阿英、蒋光慈、冯乃超等,一时间群星璀璨。
坐落在这里的一代名园扆虹园(俗称赵家花园),更是富有传奇色彩。它不仅是当时上海重要社交场所,也是孙中山在上海从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民国之际的多次重大。。、宴请就在扆虹园举行。最广为人知的便是1912年7月22日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的欢迎大会,孙中山曾在会上发表演说。次年4月1日,铁道协会召开周年纪念会,选址仍在扆虹园。
扆虹园因为它的“小巧精致”,还被早年许多推崇“文明结婚”的新人选为现代婚礼的举办地。
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上海指南》 中写有,“非有人介绍,不能往游。然可赁为文明结婚用”,是最凿凿的引证。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地方在“城市奇遇”的艺术大展上,诗人、艺术家韩博和陆毅、朱云雁展出了共同创作了公共艺术项目《异托邦迷航》 。
上世纪90年代,韩博就读于复旦大学。他说,“第一次踏上四川北路,我记得,耳朵里偶尔还会飘进磁带旋转出的‘浪奔浪流’。”
他回忆道,当时有这么一句口号,叫做“走走看看四川路,买卖请到四川路。”其他路,暗指南京路和淮海路。
在他看来,当时“四川路,我心目中的文化中心,则自觉自愿地自我定位为前互联网时代的‘拼多多’”。
“二十世纪的历史与现实是如此有趣,”他感叹,三十年过去,脚下这块土地遍历又一轮天翻覆地的社会变迁。
此次,他和朋友们共同创作的公共艺术项目《异托邦迷航》 ,将今潮8弄所在地设为想象空间原点,更将平行于原点现实的元素纳入画境。
比如城市背景中的飞碟、怪兽、孙悟空,还有四处乱飞乱跑的动物,艺术家试图探寻多重宇宙时代的异托邦之旅“有趣”何在。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地方。”如今,这句话被书写在了今潮8弄的墙上。
在今潮8弄的百年老建筑中穿行,抚今追昔。大概,这也是很多人内心升起的一种向往与感叹吧。
来源:周到上海
标题:“我们的记忆又回来了!”刷屏的四川北路“今潮8弄”,有着上海人的乡愁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2655.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