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落幕后,国内影院立刻热闹了一阵子。《绿皮书》迅速预定,3亿票房。
获奖片那么多,可能只介绍一部?
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不甘落后,也引进了。。。
但巴丝君在看进口版的时候发现,IMAX、杜比等常见的屏幕格式中,似乎夹杂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卡拉ok版?
你什么意思?影院k歌?你能做到吗?
卡拉ok版,即“跟着唱”版,一般理解为观众可以像在KTV一样在电影院跟着唱。
怎么跟着唱?带有特殊字幕效果的歌词会出现在大屏幕上,就像KTV包房屏幕上的彩色字幕一样。
类似这样的。
在电影院唱歌是新鲜事。。。大陆院线是第一次。
我们来看看这个版本中显示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来历。
除了剑指奥斯卡,本片口碑很强,豆瓣8.6,IMDB8.3;票房,《贼好》,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音乐传记片,全球票房破8亿美元。
《波西米亚狂想曲》为什么这么神奇?
让我们从一首歌开始:
你熟悉它吗?世界杯等各类体育比赛,只要是抒情感人的,几乎一半都选择(《我们是冠军》)作为配乐。
这首歌的背后是20世纪传奇摇滚乐队Queen Queen。
皇后乐队融合了华丽摇滚、前卫摇滚、古典音乐、歌剧和重金属。他们的作品几乎可以找到所有欧洲音乐的影子。
四个人组了个乐队,只是爱好。一个在学牙科,一个在学电学,一个在读天体物理学博士,一个在机场当搬运工。
值得一提的是,皇后乐队有个硬核知识分子,吉他手布莱恩梅。
宛如牛顿弹吉他
他玩乐队放弃博士学位36年后,跑回去完成博士论文,和人合写天文科普著作《砰!宇宙的完整史》 ,还当了利物浦John Moores大学名誉校长。
但《波西米亚狂想曲》 故事C位,围绕更富争议的主唱弗雷迪。
参与乐队前,弗雷迪是个普通机场行李搬运工,空闲时间写写歌,每天被父母嫌弃不务正业。
但他有天赋,“比别人多四颗门牙”(龅牙)带给他宽音域,于是他自荐成为“微笑乐队”一员。
先给自己改名“弗雷迪”,再把乐队名改成(Queen)“皇后乐队”。从大学地下酒吧,到出乐队专辑,再到全国巡演,名头越来越响。
《波西米亚狂想曲》 片名来源,就是弗雷迪创作的一首皇后乐队。。作。
“ Bohemian Rhapsody”
这首歌,特立独行。正常一首歌3分钟,他偏要翻一倍,6分钟。风格节奏史无前例复杂,偏要冒险拿它当专辑主打,为此直接和制作人闹翻。
电台播放后,有多少人夸,就有多少人骂。但它作为唯一一支两次销量超百万的英国单曲,足够伟大。
弗雷迪一生不长,可绝对跌宕起伏。
从异性恋爱上玛丽,到发现自己是双性恋、同性恋;从乐队主唱,到厌倦巡演单飞,最后又回到乐队,参与LIVE AID演出。
45岁,弗雷迪死于艾滋病引发的肺炎。
但天才的他,和皇后乐队一起创作的曲子,是留给世界的礼物。
如此传奇的乐队,值得观众们以影像、用歌声的方式去记住。
《波西米亚狂想曲》 影院唱歌的卡拉OK版,国内挺新鲜,但国外已有多次。
《马戏之王》 、 《海洋奇缘》 、 《冰雪奇缘》 ,海外都专门公映过跟唱版。
《马戏之王》
只要片中歌曲多点,或干脆歌舞片,都适用跟唱放映形式。
但《波西米亚狂想曲》 ,是适合中的最适合。
首先,作为摇滚乐队的传记片,现场不燥一点怎么能行?
的灵感来源,正是1977年英格兰中部宾力大厅一次演出现场,观众都在跟唱。
吉他手布赖恩梅创作这首歌时,就琢磨着想搞出来“观众也能参与的歌曲”,让没有乐器的观众,跟着节奏拍手跺脚。
边拍手跺脚,边唱'We Will, We Will Rock You!',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酣畅淋漓?
其次,皇后乐队的曲子,影响力是全球范围。
和其他摇滚乐队不同,NBA、奥运会、世界杯等各种场合反复使用,让他们的歌传唱超出乐迷范围,嵌入每个人脑子里。
虽是英文歌,但估计国内还真没几个人没听过We Will Rock You 、 We Are The Champions 两首歌。就算不知道名字,旋律也不可能陌生。
不会英文,也能跟着哼哼,再不济,还能拍手跺脚么,参与度爆表。
最后,是电影创造的气氛和沉浸。
《波西米亚狂想曲》 有大量当时皇后乐队巡演时酒馆、大厅、演唱会的还原,现场感十足。
到了最后非洲义演,舞台上每个细节更是近乎1:1还原,钢琴上饮料杯摆放,都做成一模一样。
原现场
《波西米亚狂想曲》
摇滚演唱会现场,尤其是最后十万人的大场面, 台上台下一起唱“We Are The Champions”,这么燃的情形,谁顶得住啊?
就算普通放映版本,情绪到位了,怕是观众都忍不住偷偷跟着哼,不如干脆放卡拉OK版,大声唱出来。
尽管皇后乐队的歌,不是谁都能唱的。但影院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完全不用害羞,能安心操着各种口音的英文,唱出。。好声音。
鬼哭狼嚎不要紧,要的就是个参与感,不是吗?
卡拉OK版,和巨幕一样,是种放映方式,不过带来的观影体验更特殊。
回想一下,花里胡哨的互动骚版本,除《波西米亚狂想曲》 ,我们也见过不少。
比如看电影同时,能看到电影的吐槽弹幕,比如经典的全屏围攻《小时代3》 。
当然,弹幕电影是比较安全的互动。
Cult第一片《洛基恐怖秀》 ,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开派对。
《洛基恐怖秀》
影院工作人员放映前提示,不是不要屏摄,而是不要在观影过程中,使用大水枪喷水。
观众穿着变装的各种衣服进场,电影放映时,大声重复台词、附和演员甚至和他对骂。
然后各种情节人工4D。新婚部分,观众向周围扔大米;遇到下雨,四处洒水;演到停电,掏出手机点亮屏幕给主角照路。
号称古今第一烂片拖米韦素《房间》 ,也是Cult狂欢新宠,还有影评人煞有介事写了篇观影指南。
放映时,画面出现勺子,朝银幕扔塑料勺子;主要角色出现,大喊:“Hi XX!”;出现玩橄榄球画面,拿出准备好的橄榄球,与好友在影院相互扔球。
去影院看《房间》 ,不提前备备课,怕是得吓丢半条命。
大多时候的影厅,还是要安安生生看电影。玩手机、说话、屏摄都惹人讨厌。
但如果有特制版本,也未尝不是种新尝试,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 卡拉OK版。
如果想在影院放飞下自我,练练?
花一张影票钱,既看了电影,又唱了K,岂不美滋滋?
标题:一边看电影一边唱K!内地首部卡拉OK版电影,不来放飞下自我吗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2821.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