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志新
春节前,市里一个邮政储蓄网点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问我要不要对联和挂历。我愣了一下,突然反应过来:啊!这是对存款客户的一种反馈。
当我拿回来的时候,发现是一副很普通的春联和一张广告日历。虽然它并不精致奢华,图案和色彩也不鲜亮,但却是商家送给顾客的“年礼”。
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在“四风”问题上从未懈怠,早些年用公款送礼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以日历为例。最多连朋友都“送”公司“送”一下,一年能收到十几份。后来日历不发了,给公司每个人发一个小台历。
后来台历不发了。现在很少有商家送小广告日历了。毕竟物以稀为贵。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电子日历。最常见的是,每个人的智能手机屏幕上都有日历。也有人喜欢在网上下载日历壁纸到自己的桌面上,还有商家把日历印在各种商品的外包装上。
各种各样的电子日历,或者商品包装上的日历,都不能代替简单的纸质日历,包括带广告的日历,放在桌子上的台历,挂在墙上的小日历等等。无论从实用性还是纪念意义来看。
日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80年代。记得那年从部队回老家过春节,我带回了一本87版的《红楼梦》人物挂历,对全家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金陵十二钗的原型就像年画一样,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体制内工作这么多年,可能是因为往年每到元旦春节来临,靠公司送日历或者朋友送日历已经成了习惯。这几年没人送他们去公司,心里还是有些虚。幸运的是,智能手机和电脑都有电子日历。
就算单位不送,也没人送,我也不会一个人买。
事实上,在一些农村地区,许多人仍然有新年购买新日历的习惯。老家的老父亲每年都想买个小日历挂在墙上,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单位“送”,也没有人“送”。记得哪天做。
某一天做了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个小日历当“记事本”。
父亲的日历有一个特点,不像有些人,一天后撕下一页,一年后自然毁掉一本日历。父亲用一根小绳子,一端系在挂日历的钉子上,另一端系在铁夹子上。每天结束后,他翻开今天的日历,用夹子夹住。
到年底,日历上不会少于一页。我记得小时候,我很期待春节。我总是喜欢站在椅子上看墙上的日历。我翻着没有被夹子夹住的日历,数着有多少页,有多少天。
仆人的思维习惯是重阴历轻阳历。是生日还是黄道吉日,要看农历是哪一天。直到现在,村民们都喜欢找他们的父亲看黄道吉日,所以父亲
如果要买月历,要选择有吉日的那种,也就是月历上标注的,比如“适合结婚”、“适合拆迁”、“适合祭祀”、“避免开市”、“避免挖地”、“避免挖井”等。这几年,妈妈做了眼部手术后,视力大幅度下降。为了方便她看日历,
我爸特意买了那种阿拉伯数字比较大的日历,告诉我妈怎么看。
从古代的结绳记事“看太阳”“算时辰”确认昼夜,到后来古人发明了最古老的历书“甲骨文历法”,发明了文字,再到现在各种电子和物理历法的出现。
人类开始从“混沌初开”逐渐向文明过度,人们对时间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时间的利用也越来越精打细算,日历,可以说与现代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岁月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无论是光阴,还是岁月,都与日历息息相关,如果有人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日历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
日历这个东西让很多人忽视,却又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
壹点号石志新(笔名一泓清水
标题:日历的起始时间(日历现象)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3713.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