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印记:北京古地图论文集》,白鸿业、陈红燕主编,金文出版社,2021年6月。
我们今天看到的清末民国时期的北京地图,大多拼写为“Peking”,尤其是西方人制作的地图。许多早期的英语单词,
比如北大、京剧也是“北平”,而不是今天常见的“北京”。
这是怎么回事?这其实涉及到三个因素:北京地名的历史,汉语音韵学的历史,汉语拼音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北京”,其实就是一个常见的名字。
与“Peking”相对应的两个汉字是“北京”,但直到民国时期,北京的实际行政名称从未出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北京,其实是从明朝开始的一个普通名称。
历史上,。。有多京制现象。为了划分不同的首都,会根据所在位置称之为某京或某都。唐朝有两个都城:西京的京兆府(今陕西Xi安)和东边的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北宋有四个都城: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今河南洛阳)、北京大明(今河北大明)。这里的“某首都”是对应首都的称谓。一般来说,一旦失去资本地位,
郝静不再与它有联系。
今天的南京,明朝洪武年间,县行政区的真名是应天府,有首都的北京名。明太宗朱迪通过靖难之乱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将其出生地北平府提升为“京”。
作为“行入”(天子滞留之地),将县行政区名称改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迪正式以顺天府为首都。旧都应为天府以得留都之名,京号改名南京。就这样,明朝形成了南北北京体系。
南北北京体系形成后,北京首都顺天府曾是“北京”,都城名称是“南京”。“北京”作为首都的通用名称,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民所使用。这个俗名甚至出现在明朝的官书《明实录》中。
如永乐十九年(《太宗文皇帝实录》)1421年4月12日记载:“近年建北京,府军致力。”
1644年,清兵入关,迁都北京。原首都盛京改为留京。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祖模仿顺天府的命名和建制,在盛京设立奉天府。按照方位,顺天府的俗名应该是“南京”,奉天府应该是“北京”。
但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北京”开始与地域联系起来,成为专指顺天府的地名,民间一直称之为“北京”。
1914年10月4日,北洋。。将顺天府改为京兆,为省级行政区,又称京兆特区。民国初年也出现了城市型行政区“市”。1914年4月,在顺天府设立京都市府,设督导员,兼任内务总长。
1921年1月,北洋。。将城市命名为“京都”。次年6月,京都被定为特别市,京都特别市正式成立,首席内务大臣仍担任行政长官。北京在1928年结束了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历史。6月28日,
国民。。将“京都”改名为“北平”。
1900-1901年制作的北京全图。《京城印记》插图。
综上可见,明清及民国三代,“北京”这个地名在正式政区名其实一直没出现过。但这个名词已经在国内深入人心外,还影响了西方人,使他们也将顺天府/京兆地方/京都市的城郭称为“Peking”。
西洋人受南派官话影响将北京拼做了“Peking”
Peking和Beijing的读音听起来,相差甚远。这是因为语言是一直在变化之中的,这不是晚清的北京话读音。明代音韵学家陈第首先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意为字音会随着时空产生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 了解下明末清初的官话读音。金尼阁是清末耶稣会士,生于西属尼德兰佛兰德斯杜埃(今法国杜埃),故自称比利时人。1610年秋,他达到。。后,
即跟从郭居静等人学习汉语。1626年,在关中大儒王徵的协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资》 三卷。
《西儒耳目资》 里的“北”被记作p是因为在当时官话读书音中,“北”字为入声念法。如用现在的国际音标标注,当为[pe.],略似现行汉语拼音be,并念短促(收喉塞音)。
虽然当时北方话实际口音中已无入声,但是读书音仍旧保留着入声。
《西儒耳目资》 “北”字音。 《京城印记》 插图。
再是“京”读king[ki.]的由来,它发音如现行汉语拼音ging。 《西儒耳目资》 里的“京”的声母仍然是舌根音k(即现代汉语拼音的g)。
但也是明末开始,北方话中舌根音g、k、h的细音(韵母为i、的音节)向舌面音j、q、x转变,出现了舌根音腭化现象。这样king(ging)就变成了jing。
《西儒耳目资》 “京”字音。 《京城印记》 插图。
虽然北派官话此时入声消失并存在腭化现象;但当时我国还存在着一个较为保守的南派官话。在读书音方面,它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过北派官话。于是,西洋人受南派官话影响将北京拼做了“Peking”。
p、k的读法为什么和汉语拼音不一样呢?因为汉语拼音其实是用浊音字母b、d、g表示不送气清音声母[p]、[t]、[k];用不送气清音字母p、t、k表示送气清音声母[p']、[t']、[k']。
而西方语言辅音是分清浊的,所以仍旧是用p表示[p],k表示[k]。
至于我们现在常听见的[pi:k‘i.]发音,则是受到英语拼读习惯的影响,以至于“北”字对应的pe和原本的入声发音有了很大不同。
已成为外语固有名词的。。文化名词,
仍旧用邮政式拼音
那么,为何采用Peking的拼法,而不是其他方案呢?这是因为现代汉语拼音成为标准以前,我国在涉及地名、邮政等出版物(邮票、地图、书籍)通用邮政式拼音。Peking就是邮政式拼音。
拼写不同的北京和北平邮戳。 《京城印记》 插图。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汉语拼音,是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第五次。。批准颁布的。直到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才采用《汉语拼音方案》 ,而成为国际标准则是1982年。在此之前,
国际上汉语的拼音转写标准是“威妥玛—翟理斯式”(简称威妥玛式)和它的变体邮政式。
威妥玛是英国汉学家,曾在上海海关工作。1867年,他出版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 ,成功发展了用拉丁字母写汉字地名的方法,一般称作“威妥玛拼音”或“威(韦)妥玛式”,
成为。。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外译之译音标准。1892年,另一个英国汉学家、时任英国驻宁波领事翟理斯出版了第一版《华英字典》 ,在威妥玛方案上继续改良。
初版《华英字典》 的诞生也被认作是威妥玛拼音方案修订和确立的标志,威妥玛拼音因而又被称作“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Wade-Giles System)”。
1906年春季,上海举行了大清帝国邮电联席。。。。。决定对。。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并决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编初版《华英字典》 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为依据。
只是为了适合打电报的需要,。。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它被称作“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是威式拼音的变体。
当时的邮政系统隶属于海关,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是个狂热的地域化、方言化分子,邮政式拼音因此保留了不少保守化和方言化的拼音。如北京:Peking(邮政式拼音),
Pei-ching(威妥玛拼音);厦门Amoy(邮政式拼音),Hsia-mn(威妥玛拼音)。虽然当时的海关系统、邮政系统掌握在英法人手中,但毕竟是我国官方机构,这样邮政式拼音等于取得了半官方的地位,
成为我国晚清、民初的汉字拉丁化转写标准。
1942年浙江邮区舆图存在大量用邮政式拼音标注的小地名。 《京城印记》 插图。
1928年9月,南京国民。。曾出台过我国第一个官方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但当时国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软弱无力,社会风气仍处于一种“税关、邮局、公牍、报章、人名地名,必经西译”的局面。
而。。海关总税务司这个要害部门还掌控在赫德家族的梅乐和(赫德外甥)手中,国语罗马字依旧无法从威妥玛拼音中抢得地位,毫无可能成为国际交流的工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
国语罗马字更是几乎销声匿迹。这种情况下,整个民国期间,连国内出版的地图也一直使用邮政式拼音。
现在邮政式拼音已经不在使用,但很多。。文化名词,已经成为外语的固有名词,仍旧用邮政式拼音,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而对于古旧地图爱好者,了解北京曾经叫“Peking”,也是寻找北京古旧地图的必要知识点。
本文选自《京城印记:北京古地图论文集》 中的《西方地图上的北京为何被拼做Peking?》 一文,小标题非原文所用,为编者修改。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正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本书。题图为北京环球度假区官网截图。
作者丨徐春伟胡洁琼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王心
标题:北京的英文字母怎么写?(北京的英文简称是什么)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3906.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