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明天元年(1621年)浦阴县江口古战场遗址出银一锭五十两。它长14.1厘米,宽8.2厘米,高6.8厘米,重1870克。
无独有偶,《。。银锭图录》也包含了两枚明朝天启元年的五十两银锭。一个目录号是121。它长11.99厘米,宽8.55厘米,高5.39厘米,重1815.40克。
另一个目录号是122。它长11.55厘米,宽8.44厘米,高7.98厘米,重1878.44克.
这三件银锭铭文、形制相同,但大小、重量略有不同,具有典型明代银锭的基本特征。在锭面上从左至右凿出四行铭文,垂直排列,
他们分别是《普阴县已征伐苍穹》、《南开元元年粮改》、《艮(银)五十(全)》和《艮(银)匠郑》。
这三件“南粮换银”是明朝与税收有关的官锭,天启元年从湖北武昌府浦阴县收缴。
铭文考证
银锭上的铭文是用凿子雕刻的,基本信息简洁全面。蒲阴县,即现在的湖北省赤壁市城,明代为鄂、粤、湘三省秘书武昌府所辖。“南粮”是指南方各省运往北京(即北京、南京)供北京需要和边境工资用的粮食。
“变银”就是不运送粮食实物,而是运送白银。如果申请人申请的是原来的颜色,而变更为领取折色,则银的变更称为银的变更。
银锭铭文中的“银”字被刻为“根”,“整”字被刻为“正”,是因为银匠为了减少劳动量,故意缺笔、减画。为了在一个银锭上记录大量的信息,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笔画多的字不得不简化雕刻。
必然会产生一些简化字,“根”字应该就是在这种需要下产生的。
“郑”是银匠谁融化和铸造这个银锭。银锭上注明匠人姓名,以资验证。因为银锭不是国家铸造的,而是各地银匠或。。监督下的银匠铸造的。工匠要明示对自己参与铸造的银锭质量的保证责任,这是一种规则定制。
嘉靖七年规定“解部银锭,须在锭下加盖官制工匠之名,以委任在职人员。”【《明会典课税六金银诸课》】嘉靖八年,户部尚书王瓒写道:“府库银遍地时,费率更细分,易盗。乞各州县,将来物成元宝。
以及年、月和官方银匠的名字。[[明]许:《国朝典汇》第110卷《仓储》,书目与文献出版社,1996年。】
铭文“银五十正(整)”表明明朝对税银的规格有统一的规定。《明会典》记载,“嘉靖十四年,每二十二城赐一锭。”“嘉靖四十一年,每五二两煎成锭,转运解太仓。
“[《明会典》卷35]这些铭文与明朝的法律法规是一致的,这也说明银锭的铸造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
“天启元年”是田赋银的铸造时间。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据0755年至79000年的记载,天启元年户籍人口983万,人口5165万,土地743万公顷。财政收入2149万石,
小麦430万石.浙江,南直隶运京太仓银325.2万,铜钱3100万文,坏粮400万石,北直隶、山东3府送兵部银120.2万,外省送新兵饷银538万。
南梁为什么要折算成白银?
这里重点分析“南粮换银”铭文。“南粮”这个词早就出现了。《明实录》:“刚开始的时候,运粮到京城并不固定。成化八年,定下四百万万石,从此习以为常。北粮75.56万石。
南粮324.4444万石。"
有时候人在万里玩。“两国共筑,故粮由南向北运,南方粮米来自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顾《明史食货志三》,《天下郡国利病书》,第896页。】清代仍有“南梁”之称。
比如社会小说《江宁庐州安庆备录》,写于咸丰到同治年间,上溯到二十八:“吴叔,因去通州查南粮,不能来。”明朝。。从南方几个省收集了大量的粮食,通过水路运到京城。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其经济命脉是田赋。明朝初年田赋以征收实物粮食为主,南粮北运是历朝惯例。由于南北交通不畅,给南粮北运带来诸多不便。据不完全统计,明初每年运至北京粮食约有四百万石,
仅人力车马船只押运费用就耗资巨大,因为运输成本高昂,运费是粮价的数倍。为节约运输成本,于是,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一些不通舟楫的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其上缴的米、麦可以用白银折纳,
称为“金花银”。明金花银锭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不同等级。
据《儿女英雄传》 记载:正统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疏曰:北京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
请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
英宗又咨询行在户部尚书胡濙,胡濙对曰:税粮(田赋)折银征收,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一百余万两,不送南京,
一律解北京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自起运、兑军之外,皆粮四石折银一两,解入北京,以为永例。【 《明史》 卷五四《明史》 (赋役)】
这是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用银纳税的开始,这一规定制度减轻了广大军民税粮转运之苦,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扩大了折色份额和货币流通,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从此,东南税粮除存留、兑军之外,
折银征收者全部解入北京朝廷内府,目的是为充分保障皇室的高额消费。
蒲圻在哪里?
铭文明确表示这是蒲圻南粮改折银锭。那么,蒲圻在哪里呢?蒲圻县即今湖北赤壁市,位于江汉平原,鱼米之乡,隶属明代布政司之一的湖广地区。
自南宋开始,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明代,南方农业经济发达,是国家粮税的主要供给地。江汉平原的农业在明代得到发展,大量围垸造田,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再加上耕作技术提高,耕田的利用率大大提升,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作为明代布政司之一的湖广地区,地域辽阔,弘治年间就已出现“湖广熟、天下足”【[明]张翰《食货二》 卷四《松窗梦语》 。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第68页。】的富庶现象。
万历年间,湖广已有“鱼粟之利遍天下”的美誉。据学者统计,江汉平原的粮食产量在成化时期达到17亿斤。明朝和清前期,这一地区在全国粮食产量和供应量中占有重要比重,成为全国的财赋之地。
浦圻县人口数量在明代呈上升趋势。据《商贾记》 记载,“洪武中期有户五千二百四十,口三万五千八百九十七;永乐中期有户四千九百七十二,口四万四百四十九;宣德中期有户四千九百四十,
口四万八百一十七;成化中期有户四千八百八十九,口三万六千四百一十五;弘治中期有户,户五千五十九,口七万一千八百九十四;正德中期有户五千一百五十,口七万一千八百九十五;嘉靖初年有户五千三百六十五,
口七万一千九百一十;隆庆中期有户五千七百,口七万三千三百一十一;万历中期有户五千七,口七万三千三百一十一;天启中期有户五千七百,口七万三千三百一十一;崇祯中期有户八千九百七十,口七万五千一百九。
”【[清]劳光泰纂修《蒲圻县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570页。】蒲圻县人口数量的增加,与明江西填湖广密切相关。据统计,
迁入武昌府(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十二万二千人。【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蒲圻县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人口的增多,劳动生产者相应增多,伴随田地的增加,
粮食产量也在逐年提高。
万历《。。移民史》 卷二记载,武昌府每年征收夏税二麦折米9815石,秋粮米164620石。按照该志记载,
当时折银比例以每石折银三钱即0.3两换算(不考虑路因途远而造成的扛解银不一折银不等的因素以及王府禄米折银极高的特征,基本上为当时的市场价。),故田赋一项共折征银52331两。
【尹玲玲《湖广总志》 , 《明代湖北地区的渔业经济—以武昌、汉阳、黄州地区为例》 2002年。】
这三枚银锭地源于湖广蒲圻县,是蒲圻县向。。。。解送的田赋税银,是。。实行税粮改折的产物,为研究明代赋税制度的变化、白银货币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标题:明代50两银子有多重(民国50两银锭)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4161.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