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长安大学)
又是一年双11购物狂欢节。很多“抢手”和“储户”都开启了“买买买”模式。与“吃土”、“多买”相关的热词,每年双11都是网上讨论的焦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预售规则”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根据一些购物平台的规定,在“双11”预售期间,商家要求消费者提前预付定金,在双十一当天,消费者以低于正常价格的预售款付清尾款,才算完成购物。传统电商消费处于过渡阶段。
新的电子商务业态,如Tik Tok。。、多团队等,也在不断冲击着旧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平台或商家通过优惠减免、创新交易形式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无可厚非。
但预售期间,越来越多的噱头和花里胡哨的减免规则,让不少消费者叫苦不迭:‘定金、尾款、优惠叠加、红包补贴、送礼方式,一套堪比奥数题’。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用户已经尽力发现,
这些商品便宜不了多少。——的价格和平时节假日直接领券的价格没有太大区别。原本便捷的网购,已经被曲折的“文字游戏”复杂化了。不仅如此,货物交了定金后还要等尾款,尾款交了才能发货。
最后收到货的时间已经远离第二天了。
从表面上看,预售机制让双十一的周期变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不同的平台上比较衡量,找到自己渴望的最低价。但预售时间延长的背后,还是有商家的小心思:预售时间延长,
用户可以更频繁地浏览购物平台上的商品。很多商家为了吸引眼球,使用了‘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量特卖’等宣传词。在疯狂的购物氛围下,大部分人往往陷入了非理性,自然也就产生了更多的商机。
看似真诚的让利,其实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因此,不难看出,预售规则的本质其实是用定金来绑定消费者,退货渠道的设置难度很大,使得很多消费者争相廉价购买,投入到“双11”的热潮中。但冲动消费后,考虑到押金带来的沉没成本,
大部分都会选择付完尾款走人。
不可否认,“双11”已经成为强大消费力的代名词,体现了。。消费市场旺盛的生命力。“预售”这种新的“玩法”也应该是一个让利消费者,用诚意积累口碑的好机会,但是平台和商家不断变化的“套路”,
不断冲击和扼杀网民对“双11”的期待。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人会在被“消费主义”包裹的“购物狂欢”中醒来,逐渐意识到也许那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五。
标题:“双11”预售惹争议:鲜有真诚价,多是套路深
链接:https://www.52hkw.com/news/rj/64165.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